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學會佛教經卷中的“行話”語言轉化嫁接

由 簡書小語 發表于 人文2022-02-07
簡介經常有學佛的師兄,在互動中常說:著相、摩訶薩、佛說、阿彌陀佛、修行慈悲、明心見性等佛教常用語,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講,聽起來高大上,卻對後續的學習中由於基礎不牢容易盲信

變化萬端是什麼意思

經常有學佛的師兄,在互動中常說:著相、摩訶薩、佛說、阿彌陀佛、修行慈悲、明心見性等佛教常用語,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講,聽起來高大上,卻對後續的學習中由於基礎不牢容易盲信。一定要把宗教專用語言概念,理解初始的本質意思,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流於形式模仿。宗教專用詞語,就像行業的“行話”,尤其是翻譯時採用的古梵文詞彙,和漢語的契合度差異,導致經文的解讀上有很大的差異。

學會佛教經卷中的“行話”語言轉化嫁接

先鋪墊下,什麼是行話。

行話:指社會上的一些集團、群體,由於工作上、活動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同性,在相互之間交往交流時,會創造、使用一些不同於其他社會群體的詞彙、用語或符號。

行話為什麼產生:

行業內部特性和行業外部溝通中,行話有文化和人際的現實作用。

行話的特點:

行話有專業性和行業識別性。

在文化傳承中,只要師父把行話和職業技能全部傳給弟子,才能算真正的出師。說相聲的“春典”走四方,跑走江湖的說行話才能安身立命。隔行如隔山,行話的神秘性,讓局外的人聽得滿頭霧水。

“行話”的作用:

1、身份和職業認定的方式。

尤其是初次見面時,行話的呼應,可以快速確認對方的來路和背景。

2、面對面溝通訊息時,防止第三方捕獲資訊的手段。

3、行話是圈子文化的抱團和認同。

4、行話是高度總結又區別通俗的辭令。

深入理解宗教的專業詞彙。任何文化體系的彙總和傳承,都有屬於自身文化特性的詞彙概念和表達方式。宗教專用語言,是宗教文化區別其他文化的標誌。就像物理學有物料學的專用概念,數學有數學的專用概念,文化體系的建立肯定有新的觀察角度和實踐方法,這是文化區別的本質。宗教也是一樣,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可精神文化類的都是圍繞一個核心,即“人和世界”的來源和意義!

當代宗教表達的精神主旨都是以“人”為核心的,但人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所有就花開一枝,各表其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學會佛教經卷中的“行話”語言轉化嫁接

宗教的專業用語,有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關於山水的揭語: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禪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同樣的話,小和尚說出來就是有口無心,若經過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的起伏,想說的時候卻欲說還休!這種形容心靈境界認知的深度用語,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難具體量化,註定宗教的語言中有跨度大字義廣的詞語。

下面和大家分享下佛教中的專用術語。

開悟:

其實就是思想的較之前水平成熟,經驗的增加,價值觀的肯定。思想認識水平進步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學習佛學要不斷進步,就是不斷頓悟的過程,不斷的頓悟積累成大悟,大悟後境界再次提高可稱為開悟。開悟的人,看透人情世事,世間百態,生老病死,名利得失,入世能成一方豪傑,出世能為後人之師。他們是人類裡的精英人物,是人類裡最偉大的智者。

開悟這個詞,可以更簡單理解為,一個學生做數學題,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很多嘗試後,最終找到一個解題的方法,對數學原理規律的理解,也可稱為開悟。

開悟是個動詞,不是個名詞,是不斷變化的。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學會佛教經卷中的“行話”語言轉化嫁接

浮屠:

梵語Buddha的音譯,亦作浮圖,休屠。1。表示佛教2。表示佛3。表示和尚4。表示佛塔。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後人們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於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浮屠是塔,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

1、開悟的人。2、修行很高的浮屠。3、特稱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4、古印度的梵語,它的意思是智、是覺;智是體,覺是用。在中國文字裡面找不到這樣的字彙來翻,所以用音譯,表示一種境界。5。高緯度空間的神靈。可理解為專家、老師、智慧高的人,佛教的創始人等。

其實每個人都有獲取智慧的途徑,小到耕種養殖,大到扭轉國運,這都是佛家說的法門不同,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只要用心感悟,宇宙大道就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處處留心皆學問”。

相:有相無相,空相非空相,聽著玄之又玄,其實就是哲學中說的物質(有形物質和無形現象),不要在意表面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表象在這個系統中是這樣的,把他放到更大的系統中,這個相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因為宇宙起源是相同的,經過變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最終也要歸於起源,所以才有“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揭語。

菩提: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我們看問題,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否則就是鑽牛角尖,成為復讀機了。

由於文字限制,關於佛教中的專用術語,在此挑選一二僅舉例說明。總之一句話,佛教的詞彙概念,要深入淺出的理解透徹,不是流於字形地表明形式,這樣才能智信,更精確地理解佛教的教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