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由 如果歷史會說話 發表于 藝術2023-01-28
簡介所以在持續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人們將這個時期看做是戲劇發展的黑暗時期,人性被扼殺,內容變得空泛,戲劇成為了宗教的工具,失去了本來的光彩

如何評價中世紀戲劇

文:如果歷史會說話

引言

在人們的意識中,古希臘的戲劇,可以被稱為人類戲劇的起源。隨著後來不斷的發展,戲劇在古希臘非常繁榮,在西方的戲劇史上,達到了一個藝術的高潮。而在歐洲的中世紀,基督教整個西歐的統治地位逐漸被確立,人們的思想、習慣、生活都被基督教所影響,戲劇也不例外。

所以在持續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人們將這個時期看做是戲劇發展的黑暗時期,人性被扼殺,內容變得空泛,戲劇成為了宗教的工具,失去了本來的光彩。

直到後來文藝復興開始,戲劇才重新突破牢籠,迎來了新生,走向了另一個高峰。

其實這種看法是比較片面的,在歐洲的中世紀,戲劇並非一成不變,也並非是單純的宗教和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中世紀的戲劇,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發展。正是因為中世紀戲劇的進步和積累,才導致文藝復興時期,戲劇有著如此高的成就。

一、戲劇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其實早已經沒落。而中世紀的戲劇,確是在戲劇沒落之時,重新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在這個時期,戲劇從服務宗教被逐漸分離出來,開始有著其他更為貼近世俗的題材,可以說是戲劇的一次重生。

古希臘戲劇,是高尚而雅緻的,他取材於英雄事蹟,底蘊十分恢弘大氣,吸取了很多古希臘時期的神話故事的元素。古希臘戲劇的情感基調是十分固定的,悲劇和戲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不會在同一部戲劇中去表達這兩種極端的感情。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而到了古羅馬戲劇,其實希臘式戲劇的恢弘大氣已經逐漸消失了。古羅馬戲劇脫去了那層高尚雅緻的外衣,開始用一種十分誇張的搞笑手段,去表達鄉村文化氛圍。它以丑角為笑點,誇大他們人性和外表的醜陋與低俗。比起古希臘戲劇而言,其實戲劇在古羅馬時期已經走向墮落。

顧春芳在《戲劇學導論》中指出:

“戲劇事實上早已沒落,高貴的理性無法在一個罪惡和愚昧的世界實現自覺的理想。”

進入了中世紀,歐洲戲劇又重新得到了發展和壯大。最早期的戲劇,僅限於民間活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戲劇開始作為宗教的一種意識,被廣泛的用於宗教活動中,成為了宗教的一種工具,迎來了戲劇的一次迴歸。這時候的戲劇逐漸朝著宗教劇和世俗劇兩個方向發展。

宗教劇被當成當時宗教活動中的一種儀式,所以主題都是宗教相關的內容,而形式也多以高臺教化,歌頌耶穌的偉大,讓人們去遵從萬能的上帝。宗教劇的風格更偏向於唱詠,找回了曾經古希臘戲劇的高貴的氣質。

宗教劇在發展過程中催生了“插段”,這是一種與之前大量唱詠完全不用的表達形式,在唱詠之間插入大量的對話歌詞。隨著後來戲劇的不斷髮展,插段也變得越發豐富和複雜。為後來戲劇語言做出了探索和創新。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隨著戲劇的不斷髮展,它已經不僅僅侷限在教堂中,以宗教儀式的方式出現了。戲劇開始越來越獨立,在世俗劇這條道路上不斷髮展。中世紀的世俗劇,主要以戲劇為主,表現方式也繼承了羅馬戲劇的誇張和諷刺的手法,不過在裡面餐咋了很多宗教的啟示和道德的指點。或者說它是將宗教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戲劇表現形式。

二、提到中世紀的戲劇,就讓人無法忽視其在宗教上發揮的強大作用。它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所以比起任何一種戲劇而言,中世紀的戲劇更具有儀式感,讓這種戲劇更具有神聖的精神力量。

戲劇誕生於古希臘,很多學者都認為,戲劇最初的形態,是在古希臘人的一些祭祀活動中出現的。人們透過一些簡單的戲劇表演,在祭祀中表達對神的尊敬,讓戲劇成為祭祀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所以在古希臘時期,人們非常注重戲劇中所表達的儀式感。

而在後來的古羅馬戲劇中,這種儀式感已經被消磨殆盡了。到了中世紀,隨著戲劇被宗教所影響,儀式感又迴歸到了戲劇中來。不僅僅是一次迴歸,更是一次顛覆性的重生。中世紀的戲劇比起古希臘,更注重儀式感。

這是由於中世紀基督教對民眾的統治地位,在人們心中,宗教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是人們神聖的精神寄託。所以中世紀的戲劇作為宗教活動的一種儀式,它所帶有的儀式感,可以稱為儀式感的最高境界。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由於戲劇的再次復興,本來就是將戲劇應用於基督教的儀式當中。所以再次復興戲劇的信徒們對宗教有著一顆極為赤誠的心,他們希望透過戲劇,可以彰顯上帝與宗教的神聖,來表達人們對於神祇的尊重和敬仰。所以當時這些戲劇的主要受眾就是宗教的信徒,而演出的場所,也是在教堂中。

這時候戲劇的內容,多半是取材自《聖經》。而劇種逐漸分化為兩種,一種是主要重現聖經文化內涵的神秘劇,和展現聖母與獻祭題材的奇蹟劇。這兩種劇種,是戲劇與宗教儀式分離後,最先出現的兩種戲劇的表現形式。

中世紀的戲劇,更加強調讓觀眾的心與情景融合,對錶演環境和整體氛圍有著很高的要求。最初的戲劇,是在教堂上演的,當穿著戲服的演員走上舞臺,完成聖經裡偉大儀式的重現之後,觀眾的靈魂也受到洗禮,與舞臺上演員融為一體。這種宗教戲劇的演出規模總是十分的龐大,甚至有時候要動用幾百名演員參加,這些演員,有的就是臺下的觀眾。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他們在觀眾與演員的身份之間切換,在精神上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而這種儀式感,就是戲劇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達到的高度,就連古希臘戲劇的儀式感也沒有如此的高。這時候在觀眾看來,每一次戲劇演出都是假戲真做,都是在讓他們得到靈魂的洗禮與昇華。

阿爾託在《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中曾經評價到:

“這是一種原始性形體,精神從未與之分離。”

三、中世紀的戲劇,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在舞臺上的單純表演,還對其表演形式和手段做出了一定的提升和改變。無論從劇本的創作、演員的服裝到舞臺的設計、情景的創意,都讓戲劇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

阿爾託曾經提到過:

“一個極大的,既是道德的又是社會的膿瘡,似乎透過瘟疫被排除,與此相仿,戲劇的作用是群體排出的膿瘡。”

與中世紀前羅馬戲劇的“可鄙的表演”不同,在被基督教控制的文化條件下,中世紀的戲劇就好像瘟疫一樣,將可怕的想法和惡俗的慾望排除出去。所以在劇本的製作方面,所有的核心都直接指向宗教。

無論是宗教劇還是世俗劇,期間都浸透著基督教的啟示和道德的教化。為了更好的體現這些自己想表達的情感,加強舞臺的表現力,中世紀的戲劇在服裝以及演員等方便有著嚴格的要求。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的表現戲劇中呈現的世界,人們開始重視舞臺的裝飾和舞臺置景。在聖經中,大篇幅的講述了天堂、地獄、天使和魔鬼的事蹟,如何讓觀眾更好的理解這些場景和人物性格呢?

人們開始在舞臺的改造上著力。在聖經中,天使可以飛翔,天空需要有強烈的光芒和輕軟的雲朵。所以人們發明了可以閃光的機器,以及類似於今日威亞一樣的能幫助演員飛翔的裝置。

人們用很多的布做成雲朵,在背景上輔以大量的繪畫,去突出天堂的神聖以及恢弘。這時候的舞臺,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面舞臺,更是一個佈滿機關,有各種附加功能,三維立體化的舞臺。

中世紀的戲劇表演中,還創造了“同臺多景”的場景模式。在一個舞臺上,為了表現不同環境,如天堂、地域、海洋等不同主題的環境,製造出多個景觀同一個舞臺。每個景觀透過一些布作為遮擋,用以劃分不同的場景氛圍。

在戲劇走出了教堂來到民間,這種同臺多景觀的形式依然被沿用下來。在舞臺表現形式上,中世紀的戲劇開創了很多的先河,在當時,創造了很多獨一無二的表演手段。他們對機關的應用,讓整個戲劇在表演上得到了一個極大的飛躍,讓人們更容易沉浸入戲劇塑造的世界中,達到真正的情景合一的表演。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這為後來整個歐洲的戲劇表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後人在中世紀戲劇舞臺設計的基礎上,才能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創造了更多的壯舉。

結語

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中世紀的戲劇並非是一個黑暗,停滯不前的過程,反而在精神核心上對曾經沒落的戲劇進行了一次昇華,在古希臘戲劇中斷後,中世紀戲劇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做出了一種全新的常識,迸發出新的火花,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提供了參考和底蘊。

中世紀戲劇,在對古希臘戲劇繼承的過程中,將這種藝術形式發揚光大,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設想和創造,具有中世紀獨特的文化色彩的同時,也讓戲劇產生了新的力量。

如果沒有這段時間的積累和進步,就不會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反彈。

尤其在舞臺美術、舞臺機關和浸入式的表演方面,中世紀的戲劇也給後來戲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對戲劇的未來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參考歷史文獻:

《戲劇學導論》

《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

《西方演劇史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