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由 今古傳奇自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01-23
簡介古代家教,除了重視改善孩子所處環境外,特別注重運用家訓、家規、家書對孩子予以思想教育,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

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什麼意思

孟子成為一代大儒,絕非偶然或者野蠻生長,家教在其中起的作用很大。

小時候,孟子的母親就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曾經為了選擇居住環境,連續搬了三次家。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漢朝

劉向的《列女傳》

有這段記載:孟母帶著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見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學著玩。孟母說

:“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不合適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

孟子看見商人自吹自誇地賣東西賺錢,孟子又學著玩。孟母說:“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也不合適。”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學堂的附近。這時,孟子學習禮節和要求上學了。孟母說:“這裡才是適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在那裡居住下來。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孟母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搬家三次。

從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看,是有道理的。

古代家教,除了重視改善孩子所處環境外,特別注重運用家訓、家規、家書對孩子予以思想教育

,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家書、教子詩等。

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後世子孫。

北齊士族顏之推,為了教育子孫,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約四萬多字的

《顏氏家訓》。

這本家訓在其後的一千三、四百年間傳誦不息,被後世尊為家訓之祖。

顏之推的苦心沒有白費,顏家子孫果然爭氣。他的孫子顏師古是唐朝注《漢書》的大學問家,五世孫又出了

譽滿書林的顏真卿和名政治家顏杲卿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訓》中指出:

“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

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不肖的人,雖年齡比我大,我也必定疏遠他。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德的重視程度。在朱熹看來,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還有句名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麼小也要積極而為,惡事多麼小也不能為之。不要以為自己曾經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展,就會變成大惡。不拘小節也會發展至變節;注意小節,細心修養,才能達到高風亮節。

家訓中首先強調的是“修身”

,其次是

“齊家”

,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僕人的對待之道。再外圍是

“睦族”

,旁及個人在龐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親族的範圍後,為官之道志在君國,也是家訓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經典“大學”裡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從內容上看,

各家家訓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還不厭其煩的列舉各項實踐細節。

家訓中一再訓誡,取得功名的子孫要分外謙卑感謝,因為若沒有祖先德澤庇廕,哪輪得到你有今天這份僥倖?同樣道理,

子孫努力奮發,為的不是彰顯個人價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則是“積德以遺子孫”。

家訓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

“勤儉”

二字了。宋朝司馬光的

《訓儉示康》

就是一篇經典名作。在這篇家訓中,司馬光強調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再怎麼幸運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況落拓不羈的世家子最容易敗壞先人家業,因此驕奢習氣是絕對要不得的。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一粟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

這是

《朱子家訓》

(亦稱《朱柏廬治家格言》)中傳誦很廣兩句話,全篇訓誡的也是

“勤儉”

二字。

雖然強調“勤儉”,不過許多家訓中可並不贊成“遺厚財給後世子孫”。

相反的,他們認為這樣有害無益,因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司馬光對此說道:“難道聖人就不管子孫的貧困了嗎?過去那些聖賢留給子孫的是廉潔、儉樸的優良品德。”

家訓中再強調的一點就是

“恭默”

——謹言慎行,寬厚忍讓,不招搖惹事。像諸葛亮“誡子書”強調的,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點出儒者最嚮往的崇高境界。

最戒慎恐懼的,則是子孫驕傲怠慢,好勇鬥狠,結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禍上身,罪殃家門。

恭默的德性,還可以表現在慎交友上

,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姦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眾多家訓中

“修齊之道”

談得多,勉學讀書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這些自己有著赫赫功名的寫訓者,在家訓中卻常勸子孫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視

“耕讀傳家”

為理想目標。

讀聖賢書的目的是學習如何做人,並非是為了做官富貴。清朝石成金寫的

《傳家寶全集》

也說到,如果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結果當了官貪贓壞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不是子孫不肖,而是父母當初教得差了。

古代官員在外做官,常與家人分隔兩地,

“家信”

成為官員教育在老家子弟的一種重要方式。

明神宗時的“宰相”沈鯉在京為官,經常寫信約束在商丘老家的親屬,並提出明確要求:

想治熊孩子?學幾招古代望族的教育聖典吧

一在出行上,不許兒子“出入公門,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騎馬,不可乘車”;

二在產業上,要求自家減少田畝,不要多積財貨,不要購置太多的房產田地,“使身終之日,留下爭端,自取辱名”;

三在衣著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華美,器用寧可欠缺”。他還經常寫信提醒親屬“秋夏糧及早上納,多加與些火耗,各莊上人,常約束他,莫要生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

他不僅要求家人遵紀守法,還要做善事:每年做一百件棉襖施捨給窮人,對於親戚中的窮苦者、孤寡者,經常接濟等等。

沈鯉為人正直,為官清正,被推崇為一代賢相。

孩子的教育,說到底是國家戰略,既離不開學校老師和家長,更離不開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援,那麼,古代社會究竟是怎樣重視教育的,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請關注今古傳奇自媒體下期給您帶來的《解除後顧之憂:古代資助貧寒學子真給力》。

作者:當年士心 編輯:劉陽 楊思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