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同濟”名字從何而來

由 張眼見葦 發表于 人文2022-01-12
簡介裘法祖教授曾就“同濟”一詞講述了其來源:說到同濟,就得提到當時在上海行醫的五位醫生:埃裡希·寶隆博士(Erich PAULUN)、費爾丁納德·克理格博士(Ferdinand KRIEG)、奧斯卡·馮·莎普博士(Oskar von SCHAB

三人為眾是什麼的意思

張眼見葦

同濟,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只是在中國,在德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提到同濟,就會讓人想到同濟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大家可能感到好奇,上海的同濟大學與武漢的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什麼共用“同濟”這一個名字呢?兩所不同學科的大學擁有同一個名字現象並不多見,追根溯源,就會了解到,這兩所工科和醫科大學都源於上海最初的同濟大學,在始於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才一分為二,相隔千里。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又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5月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成立華中科技大學,6月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世紀50年代同濟大學匯聚了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如今的同濟大學又包括了1996年併入的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2000年合併的上海鐵道大學和2003年劃歸管理的上海航空工業學校,成為了以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為什麼取名“同濟”呢?裘法祖教授曾就“同濟”一詞講述了其來源:說到同濟,就得提到當時在上海行醫的五位醫生:埃裡希·寶隆博士(Erich PAULUN)、費爾丁納德·克理格博士(Ferdinand KRIEG)、奧斯卡·馮·莎普博士(Oskar von SCHAB)、理查得·蓋恩格羅斯博士(Richard GERNGROSS)和奧古斯特·佛爾克爾博士(August VOELKER),在上海組建了德國醫生聯合會,於1900年在市中心開辦了一所醫院,命名為“Tung-Chi”,“Tung-Chi”為德語單詞“deutsch(德意志的)”的上海方言發音,表示是“德國醫院”。後來,寶隆博士提議為醫院建一所學校來培訓醫務人員,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普博士(Wilhelm KNAPPE)提出人選去負責建校工作。1907年3月14日,德國人出資建立了基金會用於建校,中德雙方14名委員共同組成基金管理委員會,其中10位德國人和4位中國人,寶隆博士當選為主席,領導基金會,德國上海總領事館依據德國法律監理基金會的運作。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作為德國人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正規教學機構舉行了開學典禮,翌年就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為何這麼快就更名呢?武忠弼教授認為有兩種原因:一是確定新建的醫學堂與現有的“Tung-Chi”醫院之間就是基礎醫學堂與臨床醫院的關係,因為人們已將醫學堂簡稱為“Tung-Chi”醫學堂(德文醫學堂);二是結合中國習俗,為近似“Tung-Chi”的發音尋找含有美好之意的漢字來命名,於是將與“Tung-Chi”相近的音“Tongji”——“同濟”確定為醫學堂之名,取“同船共渡、同舟共濟”之意,將四字成語濃縮為二字校名,言簡意賅,富有創意。

“同濟”名字從何而來

“同濟”文字的含義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院徽上顯現了出來,圖案中心由大寫字母“T”和“J”圍成的小船橫剖面和直立呈桅杆狀的埃斯庫拉勃蛇杖(Aeskulapstab)及1907構成,“T”為“同”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意為“一起、共同”;“J”為“濟”字拼音的首字母,意為“和濟、共渡”。大寫的字母“T”和“J”連線到一起象徵著一條船,寓意醫生們(埃斯庫納勃蛇杖象徵醫學)同船共渡,這也暗示了同濟最初始於醫學堂。中文和英文名環繞一圈,表明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融合。

“同濟”名字從何而來

“同濟”兩字為同濟大學校徽之核心,中央圖案由“T”和“J”的變異花體舞動成了前進中的龍舟,象徵自1907年以來同濟大學發展變化的程序;三人為眾,奮力划槳,同舟共濟,銘記校訓,向著一流目標盡力拼搏;“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環繞龍舟的中文名錶明瞭其主體性,英文名則彰顯了其國際性。藍藍的校徽與天和海的色彩融為一體,展現了同濟人的氣魄和胸襟。

兩個院徽和校徽圖案各有千秋,從不同的視角,用不一樣的形象和畫面,用新穎的意境和傳統的寓意詮釋了“同濟——同舟共濟”之內涵和外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