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萬曆十五年》所感

由 易銘大師 發表于 人文2021-12-29
簡介《萬曆十五年》主要透過六個男人(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講明白一件事: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邏輯”在明代發展到了巔峰,但這套空泛僵化的邏輯並不能有效治理國家

佳人薄命是怎麼回事

《萬曆十五年》主要透過六個男人(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講明白一件事:

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邏輯”在明代發展到了巔峰,但這套空泛僵化的邏輯並不能有效治理國家。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

————分割線————

在萬曆皇帝年幼的時候,張居正把持朝政,對朝政進行改革。然而,他的改革觸動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人的利益,導致了兩次對他的大規模攻擊。他去世後,對他的清算終於成功,讓他所有的改革成果付之東流。

申時行是張居正一手提拔上來的,但當上首輔的老申並未念及恩情,在他主政期間,張居正的一切新政全都報廢。而且老申經常和稀泥,在皇帝和群臣之間搖擺。但在雙方愈演愈烈的矛盾下,他也無能為力,最後被迫被彈劾下臺。

身為天子的萬曆皇帝,不過也是紫禁城中的一個囚徒。在道德倫理的束縛下和群臣黨爭的牽制下,精力充沛的他,想法根本不會得到實現。

“古怪的模範官僚”用來概括海瑞再貼切不過。他完完全全遵循倫理道德,毫無個人私慾,拿著極低的俸祿,過著極簡樸的生活。“嚴格要求”自己沒問題,可海瑞還約束身邊的人,也因此觸碰到了部分官員的利益。他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他不明白明代土地兼併的根源其實就是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

在明代武將地位不高的情況下,要想對軍事進行改革非常困難。戚繼光之所以對軍事整頓能成功,不僅是因為張居正、譚綸對他的知遇之恩,和他自己瞭解文官中的陰陽面,並且善加利用也有很大的關係。他屬於能夠適應歡迎以發揮自己才能的官員,“盡最大的能力做最多的事情”。

李贄(zhì)的死,正是明代思想體系僵化的表現。李贄的異端思想對程朱理學的挑戰,實際上是動搖了大明朝的思想基礎。

————分割線————

明朝的立國以倫理道德為根本,以文官集團為支柱,一切行政技術完全在平衡的狀態裡維持現狀而產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空泛僵化的倫理道德根本無法有效地治理國家,但是可惜的是,明代始終沒有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代替儒家倫理,這注定它會走向滅亡。

————分割線————

明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這一年是元輔張居正逝世的5週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一代名將戚繼光離世的前一年,哲學家李贄削髮為僧的前一年。

同時還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也是他開始不上朝的第一年。

為什麼萬曆不上朝很重要?@陳晨 有個回答非常精彩:

從史學的意義上講,這個事件是個意義非常深遠的標誌。這意味著大明從成祖皇帝開始建立的,齟齬平衡了百餘年的皇權-相權協調模式的徹底失控;意味著大明王朝政治制度中深層核心的問題和矛盾也徹底爆發了出來,而且在萬曆並不很努力的解決態度下,徹底走進了死衚衕。

為什麼黃仁宇認為萬曆十五年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前面是向內看。

接著把視角放大向外看。

16世紀,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正搞得如火如,但是整個明朝由於受“道德限制,西方那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沒有傳進來。整個明朝沉溺於道德,而不關注於技術,導致整個帝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而走向沒落。

而明朝的北方,此時努爾哈赤正躍躍欲試,在北方侵蝕壯大。

綜上,1587年是表面平平無奇,實則暗流湧動的一年。

讀《萬曆十五年》所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