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由 惜寒說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統治者、文人、底層人民三者對於馬的喜愛,各自對馬的審美相互交融、相互推動,影響了畫者的創作,使畫馬的人越來越多,鞍馬畫不斷髮展

鞍馬代表什麼生肖

這一生物,早在四千多年前便被人類

馴服

、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它參與了人類的活動、發展,尤其在交通條件不發達的

古代

,更是與人們的生活

息息相關

。馬在古代的社會地位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在生活上的

實用

性,同時也是

軍事

實力的一種象徵。還有常言道的“龍馬精神”、“馬到成功”、“一馬當先”等,都是先人們對於馬的情有獨鍾。

在中國的

繪畫史

上,馬同樣也是一個

惹人注目

的存在,從古便誕生了許多繪馬名家,所作的稱

為鞍馬畫

。有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北宋李公麟的《五馬圖》,還有元代趙孟頫一門皆善鞍馬畫,《秋郊飲馬圖》、《浴馬圖》、《趙氏三世人馬圖卷》等等,傑出的畫作多不勝數,可見其對馬的偏愛。鞍馬畫的興盛不僅僅在於馬本身,還有市場需求的體現。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一、 “馬”與華夏民族的淵源

1、 神話中馬的誕生,忠誠勇敢的代表

被人們評為

六畜之首

的馬在人間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在《易經》中記載,天為馬。傳說在遠古,馬是擁有雙翅能飛翔的動物,還能懂水性。因此它做了玉帝的一匹

御馬

。後來恃寵而驕,闖下大禍,被玉帝削去雙翅,壓於崑崙山下三百年。兩百多年過去,一次人類始祖在崑崙山經過,被天馬求救,出於同情,人祖放了它。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天馬為報恩世世效忠於人祖,任勞任怨,不懼生死,屢屢立功。從此與

人祖

形影不離,天馬也因為這將功贖罪,成為

十二生肖

中的一員。

這雖只是神話,但其中馬的

忠誠與勇猛

卻不做假。在《魏書》有記載:一次曹操因得意忘形惹敵方來偷襲,當時他騎上自己的戰馬“絕影”奪路而逃。途中遇襲,絕影身中數劍仍一路狂奔,直到一命歸天才停下。還有李世民的坐騎

颯露紫

為救李世民突出重圍一命嗚呼、劉備的的盧在絕境中為其求生、三國時期的名馬

赤兔

因為主人的離世而絕食身亡等等。這些便是馬對人的忠誠,以及它們在戰場上的勇猛。在歷史的發展中,從這些故事裡不難看出馬是具有良好品質的物種。曹操曾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唐太宗亦曾親書馬的贊文《六馬圖贊》。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馬還是非常

高傲不羈

的動物:曾經有一個將領遇到了一匹劣馬,他想將其馴服便下令讓下屬不給馬餵食物,還讓它不停奔跑、不準休息,讓馬匹沒力沒勁。而後當其疲憊時將其捆在馬樁上,將其四肢固定,不讓它動,消磨它的意志。若還未馴化,再將其置於馬群中,用鹽水浸泡的鞭子使勁抽,抽到它屈服為止。結果半個月過去了,馬鞭被血染得通紅,馬廄也是一片血腥,這匹馬卻依舊高傲地不肯低下自己的頭顱。在歷史的發展中,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都體現馬不凡的品質。

2、華夏民族的化身,文人騷客的寄託

有一詞叫

“龍馬精神”

,它是指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奮鬥、進取、向上的

民族精神

。而其中的“馬”是在古人的認知裡傳說中像龍的駿馬,是仁馬,是

華夏人民的化身

。還有《易經》言:“乾為馬”,指的是馬是天的象徵。這些都體現了馬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在先秦時期,在文學方面,馬被用來

比喻人才

。《荀子·君道》中提到“故伯樂不可欺以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用伯樂與馬之間的關係比喻君子與人才的關係。這種以馬擬人才在當時是比較主流的,還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是如此。

而後,馬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更加

豐富

起來,從曹植的《白馬篇》到李白的《塞下曲》,再到李賀的《崇義裡滯雨》等等。在藝術層面上,馬的形象更加

飽滿

。文人眼中的馬是力量的象徵,是美好的體現。這些都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深入人心。而繪畫是什麼,繪畫是用筆將美好的事物留於紙上。而馬的

真實品質

或是在藝術中的形象皆是美好的。那麼畫者對馬的情有獨鍾也就不足為奇了,馬本身就是那麼優秀。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二、 不同階層對於“繪馬”市場的需求與推動

1、 統治者對馬的喜愛

在古代許多皇帝都是在

馬上打天下

,像李世民、趙匡胤等,打下天下不止,持強意圖往外擴張的皇帝更是不再少數,隋煬帝和李世民就曾

三打高麗

。而馬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的作用非常大,

戰馬

的數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那麼對於馬,統治者的感情自是會比較特殊的。更何況馬在戰時可以衝鋒陷陣,非戰時又可欣賞。

像是

唐太宗

對馬就極其

珍愛

,不僅讓手下刻他寫給馬的頌詞,還大張旗鼓地下令去西域買馬。一般宮廷都會有畫師,統治者對馬不僅限於觀賞,他們還會要求宮廷的畫師將

寶馬

留在紙上。杜甫曾以“一洗戰馬凡馬空”讚道的曹霸,還有《照夜白》的韓幹、張萱皆是宮廷畫師出身。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便盡顯皇室貴族的富貴之氣,畫面莊重典雅,馬匹氣定神閒,給人雍容華貴之感。這

統治者

對於鞍馬畫的欣賞也會影響其在繪畫市場的需求,致使畫馬的畫家們日漸多了起來。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2、 馬對於文人的吸引

文人

眼中的馬相對來講就沒那麼

暴力

了,但依然非常有市場。統治者的喜好本身就會影響下面的人,而馬本身的品質也同樣非常令人欣賞,兩者相加,文人便也對馬生出了

喜愛

之情。曹植便曾作《白馬篇》,在他的眼中馬就猶如少年般,他給予了馬一種浪漫的遊俠情懷。唐代詩人韓翃的《送告別駕歸汴州》言:“信陵門下識君偏,駿馬輕裘正少年。”同樣是將馬擬少年,算是襲自《白馬篇》,但又有所不同,更多了一份閒逸之思。

邊塞詩“俠客重恩光,駿馬飾金裝。”、“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詩人對於馬的

豪邁與不羈

的想象。唐代杜甫的《瘦馬行》“誰家且養願終惠,更試明年春草長”,借馬錶自己對統治者的不滿,還有他的《房兵曹胡馬》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等等,這些詩人無不借著馬

抒發

自己心中的情懷抱負。

文人對於馬的欣賞,多少也會影響畫家們。就拿

筆墨技法

的變化來說,文人對於馬身形的欣賞更在於一個

飄逸

之感,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便體現了“逸”字,馬匹體格健壯,四肢矯健,然在神情上卻是閒適的,戰馬都變得溫順安詳了。此圖便合了文人們眼中對“逸”的追求,趙孟頫就題詩曰:“五馬何翩翩,瀟灑秋風前。”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3、底層人民對於馬的熱衷

在一切基本靠人力的古代,

勞動力的短缺

使人們轉而使用畜力。而體態健壯的馬無疑是非常好的選擇,普通馬的負重是五十到六十公斤不等,可以幫助農民耕作、幫助商人運輸貨物、同時還可以作為出行的助力等等。還有在通訊方面,大約在周朝建立了較為完備的

郵驛系統

,這系統便是由馬和驛站構成的。而後在唐代柳宗元的《館驛使壁記》中就記述了驛路上的公文傳遞是“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常聽說的

“八百里加急”

指的便是馬在通訊過程中,每天的奔跑里程。這都是馬的出現帶給底層人民生活上的便捷與幫助,生活是底層人民的指望,因此馬便也深受他們的喜愛。

在古時,馬匹還能為他們帶來和平,

兵強馬壯

不僅僅是統治者的期望,同樣也是底層人民的美好願望。這份對於馬的喜愛,亦會使他們欣賞馬的藝術作品。而底層人民由於文化素養不高,他們欣賞畫作時,會更加傾向粗獷的美感。從遼寧法庫縣的

遼墓壁畫

其中就有一副鞍馬畫體現了粗獷美,體現了馬的桀驁不馴。也可看出看官也會影響畫者的創作,所以民眾對馬的欣賞也間接影響了畫者對馬的創作慾望。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談談為何古人多愛畫馬?

三、 結語

對於古人多

愛馬

,大體便是如此。馬所象徵的強大、美好、忠誠,使畫者們對它心馳神往。由此便體現在了他們的藝術創作上,一副又一副的

鞍馬圖

現世。唐朝韓幹的《照夜白》,馬豐鍵肥碩、雄強勁鍵,雖被縛於柱上,氣勢不減,仍動人心魄。金代趙霖的《昭陵六駿圖》真實自然,戰馬馳騁疆場十分生動。

統治者、文人、底層人民三者對於馬的喜愛,各自對馬的

審美相互交融、相互推動

,影響了畫者的創作,使畫馬的人越來越多,鞍馬畫不斷髮展。藝術本就是包羅永珍的,不同的審美碰撞對藝術,也起了積極的作用。這也令人們在欣賞鞍馬畫時,可以更好從中體會其意蘊,感受情感的共鳴,審美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全唐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