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散文」張勇軍:叮噹聲聲小爐匠

由 桃鄉文苑 發表于 人文2021-12-14
簡介當下中國巳發展成為製造業門類齊全的世界第一大國,更需要造就一支龐大的工匠人才隊伍,弘揚工匠精神,聚焦世界前沿,以精湛的技藝,創造出更多的大國重器,製造出不斷滿足國家人民需求豐富多彩的產品,為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不差累黍的意思是什麼

「散文」張勇軍:叮噹聲聲小爐匠

叮噹聲聲小爐匠

作者 張勇軍

叮噹!叮噹……,撒下一路聲響。挑著三尺扁擔,顫顫悠悠,搖搖晃晃,嘴裡哼著自編的歌謠:鋦盆鋦碗鋦大缸,擔著小挑串四鄉,餓了啃口涼乾糧,渴了喝水找徐娘……。這就是愛說愛笑愛找樂子的小爐匠王。

他是北邊山裡人,年齡40來歲,看起來象老頭兒。面板黝黑,鬍子拉碴,顯得蒼老。一雙小眼眯縫著,雷公嘴不說,還下兜齒兒,笑起來比哭還難看,偏偏他還是說話就笑。穿著不新不舊的衣裳,小挑剛進村,叮噹聲便吸引一幫光著屁股的小男孩跟在身後,象一群麻雀嘰嘰喳喳,擔子落地,他們就圍著看熱鬧。近前才發現,挑子一頭的工具箱上方,掛著一個圓型小銅盤,前後各掛一個小錘,挑著擔子行走,盤錘相撞,發出叮噹的聲音,以此代替吆喝。朱子曰:瓢盆久,難免碰隙,缸瓷古,終有裂紋。見其來之非易,棄被惜之於心。牽乎小爐匠,抹縫補豁,升火上門,修舊利廢,補裂修紋。村婦徐娘,損傷的盆盆罐罐早巳積攢,單等小爐匠的光臨。張嬸搬出裂縫的洗衣大陶盆,讓爐匠王給鋦上。他繫好圍裙坐在小板凳上,打量一番盆的傷情,沿縫隙標識了幾個鋦子記號,拿出專用工具,就象拉絃樂器的弓子,弓弦是一根皮條,鑽是硬木棍頭上裝著鑽頭,後邊輕攥在手裡,頂上用一個耳朵眼酒杯狀木碗扣上,用大拇指壓住,弓弦在鑽桿上盤一圈來回拉,鑽桿一轉,帶著鑽頭打了眼,但眼不透,且成雙。然後,敲敲打打,將中間寬,兩頭窄,象個棗核型的片,兩頭帶鉤鐵鋦子,不差累黍,嚴絲合縫地放到鑽孔裡,將事先備好的石膏粉調製的泥膏抹上,大功告成。盛上水,滴水不漏,功能如初。彰顯了爐匠師傅的手藝技巧,旁觀看熱鬧也增添了一種樂趣。

那年,我家使用了十幾年唯一能盛300斤糧食的陶缸,母親清缸時不慎在缸沿處撞壞象簸箕大小一塊,出現了一個缺口,眼看到小麥收穫季節,還得用它裝新糧。這種大缸產自20多里路的山後,每年賣缸的毛驢地排車,也就來下鄉一兩次。那可是在缺吃少穿年代,父親咬牙狠心用50斤小麥換來的大缸。萬般無奈,只能請小爐匠王,忙完街上的雜活,到家中鋦大缸。他將損片復位,用繩子順缸沿捆綁,沿裂縫每10釐米左右間距,鑽出一對對不透底的小孔,用扁平兩端帶鉤的大鐵鋦子,輕敲慢打,將鋦子固牢,20多個鐵鋦讓損片恢復原位。抹上膩子,使鐵鋦更加堅固。天已過晌,父親留下爐匠吃午飯,後來結帳,他反覆推辭拒絕,父親拗不過爐匠。若按收入衡量,小爐匠也只能算是勉強維持一家溫飽的窮手藝人。通常走路費的勁,比干活還多。因為很少有人抱著破盒爛罐跑幾里路修理,小爐匠必須在村屯街巷中奔波尋找生意。每天挑著擔子走十幾、二十幾里路已是常態,風風雨雨,磕磕絆絆。他們和同類手藝人一樣,只能憑手藝養家,而不能靠手藝發財。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曾經的鐵匠、木匠、織布匠、剃頭匠、小爐匠……,遍佈大江南北,為中華文明譜寫了精彩不朽的一頁。時至今朝,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不少工匠被淹沒在時代大潮中,新的工匠應運而生。不是嗎?“嫦娥5號”航天、深空探月、探火星;“奮鬥號”深海探測;大飛機“c919”;高鐵“復興號”等大國重器,不都是大國工匠們的傑作嗎?當下中國巳發展成為製造業門類齊全的世界第一大國,更需要造就一支龐大的工匠人才隊伍,弘揚工匠精神,聚焦世界前沿,以精湛的技藝,創造出更多的大國重器,製造出不斷滿足國家人民需求豐富多彩的產品,為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工匠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3月8日

「散文」張勇軍:叮噹聲聲小爐匠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絡後臺刪除。

「散文」張勇軍:叮噹聲聲小爐匠

作者簡介:

張勇軍,男,肥城市發改局退休幹部,有作品在報刊雜誌網路媒體發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