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由 小蘇來說情感啊 發表于 人文2023-02-03
簡介人到絕境,激發潛能《逆商》一書中說:在這個充滿變化充滿競爭的時代,逆境無處不在,只要你還在前進,就一定會跌宕起伏

唯心主義立場的是誰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讀好書欄目

《遇見》

王陽明是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

他一生“立言、立德、立功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他身後的很多時代。

今天,給大家解讀

《王陽明傳》

,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餘秋雨在 《鄉關何處》中說: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在兩方面都出神入化的卻寥若晨星,而王陽明,則無與倫比、堪稱奇蹟。

自古卓越人物都講究“文武雙全”,但王陽明是卻是“文武雙絕”:

文指的是他創立了心學,開宗立派,三教合一;武指的是他領導的軍事活動南贛剿匪、平叛寧王、思田靖亂,皆取得了難以預料的成功。

特別是臨終之際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更是證明了他傳奇的一生。

尤其他一生的三個境界:

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更是如今人心惶惶、物慾橫肆的時代,我們賴以學習的風向標。

人到中年,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可以讀一讀王陽明:順境時,清醒自律;逆境時,自愈自勵。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人到絕境,激發潛能

《逆商》一書中說:

在這個充滿變化充滿競爭的時代,逆境無處不在,只要你還在前進,就一定會跌宕起伏。

大雨過後,會有兩種不同的人:

一種是抬頭望天,看到的是五彩斑斕的彩虹和無垠的天空;而另一種則是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泥濘不堪的大地和無限的焦慮。

王陽明屬於前者,在他眼裡,沒有沼澤,即使身陷囹圄,他也能找到照亮自己的那束光,找不到,他就自己做那束照亮自己的光。

他21歲鄉試成功,22歲參加會試時卻失敗了,他繼續深造;

但是他卻在25歲再次參加會試時再次失利,相差更遠,頓時議論紛紛、流言四起,然而王陽明卻很淡定:

世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

後來在28歲重新參加科舉考試時,他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

本以為會從此前途一片光明,沒想到卻在三十五歲時栽了一個大跟頭,差點送了命。

因為當時王陽明得罪了宦官劉瑾,蒙受不白冤屈。被廷杖40下獄,身患重疾;後來被貶到貴州龍場。

一路上遭到劉瑾暗派的殺手刺殺,路過錢塘江時,好在有貴人相助,他岸上留雙鞋子,往江裡扔塊大石頭假裝投水自盡。

當王陽明一路流離顛簸抵達龍場驛站後,迎接他的又是重重困難,彷彿看不到任何希望:陌生的環境、沒東西吃、沒地方住、語言不通、水土不服,隨從們相繼病倒。

王陽明不僅悉心照顧他們,還會給他們唱歌解悶;後來開闊荒地,跟當地百姓溝通,給他們傳授自己的知識和技術。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據《傳習錄》記載他當時的心情:“目見荒荒,心向明日張。”雖然放眼所見一片狼藉,但著眼於未來,就有了希望。

一切都在慢慢變好,隨之而來的就是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書院講學,他僅僅用了兩三年就走出了逆境。

在“大雨過後”,王陽明選擇“抬頭看天”,努力改變現狀,遙望未來。

不管現實生活多麼一塌糊塗,只要相信希望依然存在,就一定能逆流而上。

絕境並不是現實,絕境只是心境而已。

就像李白的詩中描述那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身處逆境時,心態決定了你的思路,思路則決定了你的出路。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知易行難,砥礪前行

喬布斯曾說:

只有想法是不夠的,需要實幹。想法和實幹結合,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最近有一句話特別火:為什麼懂得許多道理,仍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知道和做到中間間隔著巨大的鴻溝。

王陽明認為:“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

無可否認,成功不在難易,在於身體力行去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停留在理論上,不如不斷去踐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雜交稻,造福世界”是他一生的理想與追求。

無論是當時的科研條件非常艱苦,還是滇南育種面臨著巨大的地震威脅,抑或者是實驗失敗了數千次,這些都動搖不了袁隆平研究雜交稻的決心。

他把科學當作生命,為雜交稻事業,他數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最初研究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他是自討苦吃,他說:只要大家不再餓肚子,只要能造福人民,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

正因為他的努力與付出,改變了中國糧食匱乏的狀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撒在了稻田裡,一路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並且現在,在印度、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已經大面積種植雜交稻,平均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2噸左右。他真的做到了造福世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仰。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陸游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單單明白道理只是一方面,實踐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只有二者相結合,智慧之樹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曾經12歲王陽明的理想並非狀元及第,而是做聖賢。而他的一生,也真的是踐行了一輩子,終功成名就。

《聱隅子·生學篇》中有云: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學到的知識不去實踐,跟沒學到是一樣的。

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順境不惰,清醒自律

王陽明《傳習錄》有言: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

而驕傲和懶惰是失敗最親密的朋友。特別是順境中,很容易放鬆過界,導致後來的弱不禁風。

只有在順境中不失自我,收起傲心和懶惰,潛心精進,才會日日精進久久為功。

王陽明一生七次晉升官職,五次征戰有功,但是他從未驕傲自大,因此馳懈。“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是他一次又一次贏得戰爭的首要原因。

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立大功後的加官晉爵、增加俸祿等待遇他都不在乎,只顧一心深耕自己,絲毫不懈惰。

古人云:處逆境容易,因為小心,處順境很難,因為大意。

順境會暴露惡習,容易讓人迷了心智。

李自成一路英勇驍戰,在1644年,推翻了統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

但是在勝利之中,滋生了驕傲情緒。

不僅對邊關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更沒對付清軍的對策。反而武將忙於追贓助餉,文官忙於開科取士、登基大典,士兵沉溺於勝利之中,認為戰鬥已經結束,可以高枕無憂了。

自此喪失了鬥志,導致山海關戰役失利。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出發時的決心,更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

猶如臺灣作家王大空說的:樹的向,由風決定;的向,決定。

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站上高度,但是也容易在瞬間失去了態度,忘記當初我們為什麼來到了這裡。

不要因為走太遠了,而忘記了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出發;遇到困境看鏡子,遇到順境看窗外,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

泰戈爾說:

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不要著急。

我們只要心懷希望和目標去努力,在正確的路上堅持走下去,就一定會靜待美好的出現。

順境不惰,逆境不餒,以心致境,萬事可成。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中年再讀王陽明:逆境不憂、順境不惰、心手相應

寫在最後

王陽明的偉在於他始終遵從的內,蔑視權威、淡泊名利、崇尚獨的人格,更在於他善於反思自己,及時調整自己。

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

欲修身,先養性;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遇事不焦慮,學會靜心,放大格局,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亦或者是平淡期都泰然處之,是我們修煉之精華。

願我們身處時代漩渦,依然能保持純粹之心,做至誠之人;勇敢追夢,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