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由 梁小云愛分享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小說的高潮部分是黑人湯姆案件的庭審,在這一部分中,斯庫特細膩的心理描寫、天馬行空的想象呈現出質樸、誇張、藝術化等鮮明的兒童語言特徵

以便之需什麼意思

1、兒童視角的敘述承擔者

敘述承擔者是指給讀者講述故事情節的那個人。

《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主要敘述承擔者是斯庫特,小說呈現出的都是斯庫特的所思所見所想。

由於六歲的斯庫特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力有限,所以以她的視角進行的敘事是一種“有限敘事”。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斯庫特經常發出“說不清楚什麼原因”“不知為何”“真讓人搞不懂”的疑問,然後就不再做評價,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2、兒童視角的詩化語言

兒童的語言體系不同於成人,成人的語言邏輯嚴謹,而兒童沒有受到管束,也沒有掌握嚴密的語法,所以兒童的語言更自由,結構更零散,想象更多元,呈現出鮮明的散文化特徵。由於兒童視角的小說會受到兒童語言系統的限制,無法承擔宏大而嚴謹的敘事任務,所以小說文字缺少了一些戲劇張力,取而代之的是平淡與真實。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兒童視角小說具有回憶性質,作者並不會像記流水賬一般詳細地記敘發生過的每一件事情,所以故事情節具有一定的跳躍性,每一個故事之間有斷層,情節是以片段的形式展現出來的,作者在敘事時可以任意地從一個故事跨越到另一個故事。這種藝術留白反而使小說更有真實感和說服力。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語言具有鮮明的兒童特色,天真爛漫的兒童喜歡用天馬行空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形容自己眼中的人或物。

比如斯庫特形容迪爾是“袖珍版的梅林”,卡羅琳小姐是“一顆薄荷糖”,班裡同學是“滿滿一桶蠕蟲扭來扭去”,鎮上的女人是“撒了糖霜的軟蛋糕”,莫迪小姐是“變色龍”,亞歷山德拉姑姑是“珠穆朗瑪峰”。兒童對美食和動物格外敏感,故而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在斯庫特的眼中就也變成了食物和動物。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小說的高潮部分是黑人湯姆案件的庭審,在這一部分中,斯庫特細膩的心理描寫、天馬行空的想象呈現出質樸、誇張、藝術化等鮮明的兒童語言特徵。在斯庫特眼中,法庭像一個“動物園”,泰勒法官是“睡意昏昏的老鯊魚”,記錄員是“引水魚”,證人們像“驢子一樣被牽著走”,尤厄爾先生是“公雞”。

庭審氛圍看似輕鬆,然而現實的法庭一定是劍拔弩張的,只是小說把法庭上本該有的火藥味隱去,只呈現出了兒童的真實感受。因為那些露骨的罪惡是斯庫特無法理解的,所以被她忽略掉了,法庭上的衝突需要靠讀者自己去想象。在知道審判結果後,斯庫特產生了“我如墜雲霧”“一下子發生了這麼多事情,我覺得需要幾年工夫才能理清頭緒”的感受。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六歲的斯庫特自然無法接受這樣不公正的結果,她感到無比痛苦。

細膩的心理描寫呈現了兒童在哪個場景下真實的感受,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無論是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還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屬於兒童的獨特的語言給這部小說增添上了浪漫色彩和真實性。

3、兒童視角與成人聲音的交融

視角是指誰在觀察世界,聲音是指語言由誰發出。如果小說中的兒童視角與成人聲音相交融,就會呈現出一種多聲部的“復調”效果。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視角和聲音是不一致的,斯庫特經常說出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話語。

比如斯庫特說“亞歷山德拉姑姑當年上學時,任何課本上都沒有提到‘自我懷疑’,所以她根本不知道此為何物”,六歲的斯庫特自然也不懂得什麼是“自我懷疑”,這樣的評價不可能出自兒童口中,這隻能是成年後的斯庫特在回憶時對亞歷山德拉姑姑做出的理性判斷。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再比如,她這樣描寫梅科姆縣的政府大樓:“那些希臘復興風格的柱子和十九世紀式樣的鐘樓很是格格不入,鐘樓裡還有一座鏽跡斑斑、走時不準的大鐘,這情景就像是一個民族決意要把往昔的每一個碎片都保留下來。”這是成年斯庫特在暗示種族歧視的烙印還深深地印在人們身上。

這些理性、客觀的陳述都不屬於兒童的語言體系,而屬於成年的斯庫特,成年斯庫特隱藏在小斯庫特背後發聲。

經典再讀《殺死一隻知更鳥》:兒童視角的具體表現

在面對同一事件時,兒童和成人的認知往往不同,兒童感性,而成人偏向於理性。

當成年斯庫特回首往事,對湯姆·魯濱遜案件進行理性思考,表達出與自己童年不同的看法,這並不突兀,反而使小說更加真實,可以為讀者呈現出更加合理的判斷。小說中兒童的視角和成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