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3-01-09
簡介後來,中國歷史經歷了“唐宋大變革”,社會風貌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在飲食上尤甚,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

黍離麥秀之說怎麼來的

原創 看鑑君 看鑑

雖然說起“吃飯”這個事兒,大部分人都覺得一日三餐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放在中國古代,卻是一件讓人奢求的事情。

哪怕是在盛唐,普通百姓也是一日兩餐,諸侯士大夫一日三餐,皇帝一日四餐。

一天吃幾頓飯,那時候是身份的象徵。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實實在在的匱乏。

最早,普通百姓不僅吃不到肉,連素食都很單一,除五穀外,多為野菜。

後來,中國歷史經歷了“唐宋大變革”,社會風貌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在飲食上尤甚,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

01

從豪邁到精緻,從吃飽到吃好

良種水稻的引進、農田的開發、精心的育種,以及深耕細作技術的推廣,讓人們從大自然獲得了更豐厚的饋贈,農作物創造出更豐富的食材。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平民的飲食習慣在這個時期從二餐制演變成三餐制。

另一方面,唐朝以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人和胡人的生活習慣不斷融合,唐朝貴族對於胡人的食品非常熱衷,“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而宋代則對於前朝各類胡食文化的甄別改造,逐漸使它們“漢化”,最終從盛唐的豪邁粗獷過渡到細膩精緻。

擺脫了飢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閒適的時間、更從容的心思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之道,發明各種美食,以滿足舌尖上的享受。

這甚至吸引了文人士大夫的參與,比如中國歷史上性格最完美的人——蘇軾。

紅燒肉,中國人食譜上最常見的一道菜式,今天的人們相信,正是蘇軾在黃州發明的,這道美食也被命名為“東坡肉”。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剛好比蘇軾晚生了一百年的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另一位美食家,他熱衷於舌尖上的探險,曾流連於山野尋訪美味的食材。

《山家清供》是林洪記錄美食的著作,書中收錄了各種以山野所產野菜、蕈菌、水果、動物為原料的食物,並介紹了這些山家美食的用料與烹製方法。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雲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製成的調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種更鮮美潑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

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

隨後“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從中得到創造美食的靈感,將“涮”字訣廣泛應用於餐桌之上,不獨兔肉,其他肉片與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醬食之。此法傳至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02

宋代餐飲業的發達

可見,兩宋時的烹飪技藝已經相當高超。

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在宋朝已經成熟起來。

對吃的講究實實在在推動了當時餐飲業的繁華,也帶來了市坊餐飲間的競爭。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開封飯館中杯盤碗筷等餐具開始慢慢齊全,各種菜品爭奇鬥豔,當時招幌廣告流行掛名畫、就連節日促銷的手段也絕對不比現代差。

1997年,美國《生活雜誌》迴歸1000年來影響人類生活的100件大事,中國有6件入選,其中排在第56位的就是宋代的開封飯館和小吃。

《清明上河圖》中,酒樓、 食店、 飯館、 茶肆比比皆是,能辨認出是飲食店鋪的就有四十幾家。

如此繁華的市井,即便是身處皇城的君王也會在深夜望著城中漫天燈火心馳神往。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內旋買飲食,不置家蔬”,那時候的飲食店肆遍地開花,有錢人們也養成了經常下館子的習慣,很少買菜回家做飯了。

而且吃過了晚飯,也不用像在唐朝人一樣擔心回不了家。夜市什麼時候都會有,吃好了也可以悠然回家,這可真是羨煞唐人。

除了夜市,那時可是連外賣也有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且不說官家,即便是市井餐館,用的餐具最次也是金銀器,更甚者有玻璃玉器等等。店家也不怕會被人盜走,食物送上門之後店家自會在幾日後再次上門取回餐具。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若是遇到大的宴席,“箸瓶” “止箸” “渣鬥”這三樣可是缺一不可。餐具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店裡的裝修,更是清幽淡雅,極具文人氣質。

不似唐朝有坊市之別,由於沒有了諸多禁忌,宋市的飲食越顯得豐富多彩。但就其飲食來說,卻不會過於“接地氣“。

翻閱宋人關於飲食的筆記,“或藉烹庖以談玄理政治,或假酒饌以喻人生哲學,或寄黍離麥秀之悲於市食,或傾文采詩心之巧於哺啜”。

在宋人的飲食裡,不僅僅有色香味,更有政治、人生、玄理、道術等等,他們賦予了食物更加獨特而高深的文化和意境,比如不起眼的油條!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飲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備,無麗不臻”,宋朝的美食追求藝術化,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相比胡化的唐食,宋代更推崇飲食的清淡。

這種清淡,並不是他們不喜重口,而是代表宋代文人士大夫們的清美人格,也是一種清雅的生活品味。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饌。

花饌,是四時花卉做成的菜餚或點心,是典型的“不要吃破肚皮,而要吃出意境”。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這種文人士大夫之間的清淡飲食風尚,折射出的他們對於生命及其養護的理解。

宋人有強烈的貴生思想,養生是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食花便是養生的方式之一。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直接傳達了宋人的飲食審美觀。

這裡的“清”,說的不僅僅要口味清淡,還不能人為加入過多的調味品以擾亂食物本色的味覺體驗,而將觀賞性花卉加入菜餚,則能去膩增鮮。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在宋人看來,生命本身就具有價值,與外在評價無關。

就如宋畫,大河山川是美的,飛禽落葉也是美的。

任何生靈都不應肆意踐踏,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東坡先生曾一度身陷囹圄,險遭殺身之禍,出獄後他便不再殺生,這不是為了修來世,而是不想“有生之類”感受到自己切身體會過的對死亡的恐懼。這種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性情,也是極為難得的。

在這個朝代,食花便是養生

一盞茶,些許花饌,再配上素色如煙的瓷器,這般的簡約和質感,是宋人的日常,更是他們心中的山水,所有的柔美素雅,也都被認真交付給了這一日三餐。

民以食為天。汪曾祺先生曾言“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從宋代美食“管中窺豹”,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一定是歷代王朝之最。

原標題:《為什麼在宋朝失傳的美食,會在日本走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