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陸游的一首《秋波媚》,情調特別昂揚,讀後令人難以釋懷

由 愛上唐詩宋詞 發表于 人文2023-01-06
簡介詩人於南鄭亭上,放眼遠望,想象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什麼意思

陸游( 1125 — 1210 ),字務觀,號放翁,宋代文學家。他生於北宋末年,混亂的時代及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就是一個典例,全詞表達了作者對收復失地的渴望以及強烈的愛國精神。

陸游的一首《秋波媚》,情調特別昂揚,讀後令人難以釋懷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 遊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注:高興亭:亭名,在南鄭(南宋抗金前線)內城西北,正對當時的金佔領區長安南山。此時陸游在南鄭擔任軍務。灞橋:與後文“曲江”同在長安境內,為唐代長安名勝。

1.下列對本詞的分析鑑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開篇兩句分別描寫了漠漠邊城、哀切角聲、沖天烽火、聳立高臺等景物,凸顯了邊地雄渾、悲壯的景緻特徵。

B。 “悲歌擊築”一句,以荊軻刺秦,易水送別的典故表達了收復中原無望,國家前路茫然,悲觀失望的情緒。

C。 “應待人來”中“應”字特別強調了肯定的語氣,全句雖未直接點明戰爭戰事,但詞人堅定的信念卻溢於言表。

D。 詞人月夜登高望遠,內心的激情奔騰激盪,借所見所聞寫出心中的憂思,突顯了陸游詩歌的現實主義風格。

2.這首詞的下片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懷?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

陸游的一首《秋波媚》,情調特別昂揚,讀後令人難以釋懷

參考答案

1.B 試題分析:題中B項,“悲觀失望的情緒”錯誤,從 “此興悠哉”可以知道。

2.下片抒發了詞人決心恢復中原、報國立功的壯志豪情。

擬人。詞人付以南山月、灞橋柳、曲江館人的心態與情感,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想象。詩人於南鄭亭上,放眼遠望,想象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

陸游的一首《秋波媚》,情調特別昂揚,讀後令人難以釋懷

七月十六日夜晚,長安南山頭,陸游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盪,不可遏止。詞人即目抒感寫下了這首《秋波媚》,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首句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哀”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全詞充滿著樂觀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