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由 朝日社談 發表于 人文2022-12-28
簡介詞人將此時氣氛渲染得更加濃烈,彷彿與揚州城已經融為一體,“黃昏”“清角”“吹寒”等都運用了通感,視覺、聽覺和觸覺一下子交織起來

清角吹寒是通感嗎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耿介清高的雅士和江湖遊士,曾辭謝貴族張鑑為他買官爵,浪跡江湖,寄食諸侯。

他一生清貧自守,以文藝創作自娛,精善詩詞、文章、音樂和書法,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當世名流辛棄疾、楊萬里、朱熹等人都極為推重他,雖終生布衣,名聲卻震耀一世。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揚州慢這首詞是詞人年輕時所作,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嶽蕭德藻(即千巖老人)稱之為有“黍離之悲”。

該詞有小序,小序很好地交代了詞人的一個創作背景。“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一開始,詞人就介紹了寫作的時間和地點。“淳熙丙申”即是淳熙三年,“維揚”即揚州,此時揚州已是被戰爭肆虐過後多年。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詞人淳熙三年,路過揚州,望見了夜雪初晴的揚州,可城裡卻是“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作者望景生情,感慨今昔,於是寫下了此詞曲。

《揚州慢淮左名都》 分上下兩片,上片寫出詞人聯想起舊時“名都”佳景,與當前親眼所見的荒廢殘破的“空城”形成鮮明的對比。上片開頭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交代了詞人停留此地的緣由,同時也有了下文的感慨。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曾經春風十里的繁鬧揚州路,如今卻是一片薺草和野麥,一正一反,一虛一實,形成鮮明的對照。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後,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爭。詞句應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且誇張地描繪揚州城的一池一樹都厭惡戰爭,其實何曾不是側面抒發詞人的內心所感呢?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黃昏將近,似乎悽清的號角已吹響,迴盪在孤寂蕭條的空城之中。詞人將此時氣氛渲染得更加濃烈,彷彿與揚州城已經融為一體,“黃昏”“清角”“吹寒”等都運用了通感,視覺、聽覺和觸覺一下子交織起來。

一句“都在空城”卻又將一切景物容納進去,“空”不僅是城空,更是詞人內心的空寂。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該詞下片運用典故,“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即使有那極高的鑑賞能力和寫作技巧,只怕如今重來見到揚州城也會吃驚。這句既是對揚州城荒廢程度的襯托,同時也是詞人側面著筆對揚州城的驚歎和惋惜。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縱使有豆蔻芳華的精工詞采,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絕妙才能,也難抒寫此刻深沉悲愴感情。面對此時的揚州城,杜牧難以抒寫此刻深沉悲愴感情,這何曾不是姜夔此時內心的感觸呢?

詞人借“杜郎”史實,側面描繪揚州城之殘破,反襯“難賦”之苦。“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化虛為實,此時二十四橋完好,只是橋下波心蕩漾,冷月靜照,動靜結合,突出詞人內心的淒冷難安。

於是有了下句的遣懷,“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橋邊的紅芍年年花葉繁榮,不知年年有誰欣賞為誰而生?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烽火過後的揚州城

是呀!花兒年年開,可是有人來欣賞嗎?曾經的繁華名都,如今的蕭條空城。詞人既是對戰爭的厭惡,又是對南宋王朝偏安一偶的譴責。

姜夔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在詞曲中運用鮮明的對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一正一反、一虛一實,從側面著筆,從虛處表達對揚州殘破的深沉感慨,層次清晰,語意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