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孔子以貌取人,學生靠實力翻盤,失子羽後自醒

由 小汪說故事 發表于 人文2023-01-02
簡介子羽不僅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宗師,更是一位德隆望尊的賢士,雖然退出了孔子的師門,但他依然將孔子作為自己的引導老師,沿用並推廣孔子的儒家學說,向門下弟子傳授“四書五經”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並鼓勵學生們學習伏羲、神農、皇帝的《三墳》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啥意思啊

子羽,戰國時期魯國人。子羽曾在

子游

(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位徒弟)手下任職。子游任任武城宰時,對子羽為人正派、做事規矩的態度大為欣賞,於是書信一封給自己的恩師,建議恩師將其收入師門。所以,當子羽拿著自由的書信找到孔子,表明拜師學藝的來意,準備行拜師禮的時候,一向賢明的孔子因嫌棄的樣子,對他冷眼以待。子羽的長相確實讓人難以入目,頭大額凹,尖嘴猴腮,鼻子又低又扁。面相醜陋的他,怎麼看也不像是能成大器的人。不是因為“有教無類”的教學態度,恐怕就將之拒之門外了。不過,跟隨孔子游學的過程中,子羽經常遭受老師的橫眉冷對,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子羽難以忍受老師的態度,經過一番思慮後被迫退出了孔子師門。

孔子以貌取人,學生靠實力翻盤,失子羽後自醒

子羽並沒有因退出師門而頹廢不止,反而愈發的發奮圖強、廢寢忘食,誓要一番作為。他遊歷了楚國各個充滿文化韻味的地方,邊遊歷邊潛心求學。後來,他來到了湖畔之洲的豫章郡百花洲,洲上遍地奇花異草,自古美景之地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騷弄,子羽受到這裡文化氛圍的感染,憑藉多年遊學經驗和已經積累下來的學識,決定在這裡結草為堂、開辦學校並廣招賢才,聚集天下文人學士。漸漸地,他的名聲和學識遠近聞名,人們絡繹不絕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門下學習。

孔子以貌取人,學生靠實力翻盤,失子羽後自醒

子羽不僅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宗師,更是一位德隆望尊的賢士,雖然退出了孔子的師門,但他依然將孔子作為自己的引導老師,沿用並推廣孔子的儒家學說,向門下弟子傳授“四書五經”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並鼓勵學生們學習伏羲、神農、皇帝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兼習“六藝”等經典書籍。此外,子羽秉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態度,並倡導“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向自己身份低下的人求教感到羞恥,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應試能力。他還努力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從老師的“有教無類”學說中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自創出一套獨具熱特性的教育教學方法,透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學識淵博又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子羽德智才方面的教育教學推行日新月異,受到世人的瞻仰和敬佩,在學術方面的宏偉成就在楚國地區影響頗大。

孔子以貌取人,學生靠實力翻盤,失子羽後自醒

“從弟子三百人,設去就,名施乎諸侯”,足見當時子羽的聲名已家喻戶曉。孔子對這位曾經的學生自然也有所耳聞。得知弟子如今舉世的成就,孔子對當年以貌取人的事情耿耿於懷,愧疚的自醒道:“我曾經根據宰予“一年之喪”“五帝德行”等語言的判斷而錯失了宰予;現在又根據子羽的相貌,辨別子羽的才能,錯失了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弟子!”看來依據語言和外貌來判斷一個人是錯誤的,即使是萬世師表的孔子也難以避免。

孔子以貌取人,學生靠實力翻盤,失子羽後自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