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由 興時態 發表于 人文2022-12-06
簡介每到這時,你可能都會後悔沒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甚至找來各種高效工作法和成功人士的習慣給自己覆盤

蝸牛的精神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精神內耗,又叫心理內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處於一種所謂內耗的狀態,內耗的長期存在就會讓人感到疲憊。這種疲憊並非身體勞累導致,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主觀感受,是個體在心理方面損耗導致的一種狀態。

精神內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裡有兩個小人,這兩個小人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不斷相互拉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理資源就會被消耗。

如部分學生課堂上面臨老師的提問時,心裡會經歷巨大的拉扯——一個小人要舉手回答問題;另一個小人卻因為害怕答錯出醜,拒絕回答問題。

或者,你在準備做一件事之前,雖然已經準備得比較充分,但依然會因這件事未知的困難,而感到痛苦、焦慮、害怕、煩躁、壓力,在這些情緒壓力下,你糾結於是否真的要做這件事,也因此躊躇不前,不斷猶豫。

精神內耗會影響個人的情緒,而降低生活質量,繼而降低信心、透支心力導致惡性迴圈、心理失衡。

不知道你是否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平時作息規律的你,一旦需要第二天一早參加某個重要活動或是約會,半夜就總是睡不著,越是提醒自己“明天很重要,一定要早睡”,就越是清醒。

這種情況想必也存在於工作、作業交稿。當時間充裕,拖延症總會出場打亂理想的安排。隨著截止日期臨近,甚至需要以分秒計算,強烈的焦慮不僅讓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還不斷打攪思路,讓本就緊張的工作更加難以開展。

每到這時,你可能都會後悔沒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甚至找來各種高效工作法和成功人士的習慣給自己覆盤。

但結果大家可能也知道,這樣的問題還會出現N次。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一、時間管理是無效的

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人人都知道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學會時間管理,但為什麼“時間管理”總是無效?很多人的一個誤區就是,在時間管理的時候,往往只看時間。

比如這個週末,你需要額外工作一小時,恰好明天早上7點到8點有一個小時,那就工作唄。這樣的安排,問題在於,明天早上雖然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可能並沒有一小時工作的時間。

試想,如果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並不是早晨,專注力不夠,又容易犯困,那這樣的顯然不妥,因為效能低下。又或者你是晨型人,到了晚上常常很疲憊,卻要安排自己晚上工作,效率自然也不高。你只是把這段時間分給了這件事,但對於做這件事的效果、效率卻沒有保障。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說,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流逝無能為力,時間是不可管理的,能夠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究其根本,時間管理,其實是自我管理。

同大家一樣,奧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經也是一個強調效率的“生產力極客”,在花費數年時間試圖最佳化時間管理方法後,非但沒能征服時間,反而更加焦慮。

他意識到,想要最佳化時間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越想要征服時間,越覺得挫敗、有壓力和空虛。在歷經痛苦之後,他得出總結——“時間管理是無效的”,放棄掌控時間的執念,接納自身的有限,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不少空間。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二、“躺平”不是放棄,而是接納生命的有限

“躺平”是指無論對方做出什麼反應,你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心理。在部分語境中表示為,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了。

一輩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沒禮貌。通常情況下,面對這樣短暫且可量化的人生,大多數人會告訴你如何高效利用時間,但結果卻是,時間不夠用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忙碌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病,被重新定義為“拼”,我們就像在傳送帶旁邊的工人,效率越高,傳送帶就轉得越快。

面對效率陷阱,“躺平族”的隊伍不斷壯大。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學習,他們都表現得毫無波瀾。“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選擇最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裹挾。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躺平”對於時間管理的意義也在於此。在極度強調效率的環境中,看似逃避現實的思路,讓我們透過“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式的自我保護,不去考慮得失的意義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承認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生命的有限,從而更充分地活在當下。

因此,與其為計劃滿滿當當卻總是事與願違而焦慮,不如換個方向“躺平”;與其自責浪費時間無所事事,不如承認活在當下的事實。只有樂於與生活開展真正真摯的關係,才能找到有意義的開始。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三、“擺爛”不是停滯,而是拒絕無謂的執著

除躺平之外,還有一條聽上去更加“消極”的心態——“擺爛”。

“擺爛”是指事情已經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於是就乾脆不再採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下去,不想幹了。

你可能會覺得,“擺爛”意味著隨波逐流,不做選擇。但其實,不知道如何選擇也等於沒有選擇。做選擇的過程包含了對自我的審視,審視自我的能力,審視自我的慾望,做事和做時間管理也是類似的。

從生命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一天當中可能無意識中就已經做出了數百個小的選擇,構建起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也永遠犧牲了其他無數種可能的活法。因此,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向其他可能性揮手告別的過程。

既然如此,生活就不能僅靠增加選擇或塞進更多事變得更有意義。如果我們無法決定優先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無法透過追求效率和專注讓生活和工作變得輕鬆。相反,當我們放下對工作過多帶來的負重感和對時間規劃不確定的焦慮,專心做好眼前的事,適當的“擺爛”能為我們提供方向。

在“擺爛”還未興起之前,這種心態還有另一種身份,也就是“拖延症”。許多人都因為拖延而自我批判,但其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傾向,不可避免。

這並不是說要我們徹底放棄對自我的主導,停滯不前,而是對自我能力、工作本質形成清醒的認識,透過與自己達成和解,學會取捨,更加從容地處理繁瑣的事項和緊張的安排。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四、“內卷”不是目的,而是校準時間的規則

當然,即使我們不斷向自己找答案,用“躺平”和“擺爛”迎接壓力,也依然很難擺脫忙碌和高效帶來的侵擾。這就好像陷入沼澤的人,僅僅告訴他不要胡亂掙扎只能減緩下陷的速度。

“內卷”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經網路流傳,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其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於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城市打工人越來越流行於走向戶外,藉助徒步、露營等“身體的苦行”去消解“內卷”的“心靈之苦”。這種訊號越差、效果越好的“累並快樂著”像救命的樹枝,給了廣大青年喘息的機會。

然而短暫的“逃避現實”,和漫長到近乎永遠的工作時長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我們重新迴歸現實,可能還未開始工作,就已經感到疲憊不堪。要想脫離“效率陷阱”,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答案。

既然我們已經可以接受時間有限的事實,也承認對時間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便可以用個體的視角重新理解“內卷”。它和時間管理一樣,本身都不是終點,僅僅是要達成更高效率和更完美成果的手段,那麼我們便可以用經驗去應對這種內耗。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五、規避“效率陷阱”的策略

1、“完美5”戰略

謝里登曾提出了自動化光譜的想法:如果將從純粹的人類到完全的機器人的變化劃分為從1到10的區間,明德爾和謝里登都認為最佳平衡點是位於中間的5。把所有的決定都交給一個完全自動化的系統並不意味著能消除人為失誤,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儘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卻不可避免地會在設計中犯錯。自動化在準備充分的人類操作員的控制下是執行得最好的,從長遠來看,機器人和人類配合才能彌補彼此的弱點。

2、物理體現

面對面交流在時間方面通常不如透過電子產品交流高效,但它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傳達意義的深淺,有利於衡量反應,調整用詞以避免錯誤,達成諒解和協議。例如,數字表情符號是一種視覺上耐人尋味卻在表達細微差別方面有侷限性的方式。雖然很多地方都有影片和電話醫療設施來扮演醫生的角色,但患者卻無可替代。在教育中,最關鍵的資源仍然不是資訊科技,而是受過良好訓練、能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心教師……

3、創造性浪費

矽谷對於虧損持有分裂的態度。它頌揚了失敗的積極作用,以及失敗所帶來的深刻見解如何導致最終的成功。但它也宣揚這樣一種觀點:儘管大多數人類企業的現實遠比在有明確規則的有限棋盤上的遊戲複雜得多,但演算法尤其是透過機器學習得到強化的演算法,能像計算機在下棋中大佔上風一樣接近完美。

4、模擬偶然性

網路最初在數字上是偶然的,提供超連結可以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一些程式的設計是為了促進偶然性發現,還有一些應用程式是本著一種偶然性的精神來策劃的。紙質媒體不僅具有審美感召力,因為它們不僅在螢幕上顯示,而且會在三維空間中展示,它們以數字媒體能夠補充但永遠無法完全取代的方式獲取我們的想象力,就像數字媒體能獨具特色地有效搜尋和定量分析一樣。

5、可取的困難

有時效率低下的方式會讓我們更有效地吸收資訊。一般而言,當我們得到不那麼容易獲取的東西時,可能會更欣賞它,從而認為花的錢更值。節儉可以是效率的一種重要形式。即使對信用卡消費者來說,效率低下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享受“買買買”。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將更長的送貨時間解讀為他們減少了對一件商品最終的享受。根據其它心理實驗結果,等待使人們在使用這種產品時變得更愉快。期待是有積極價值的,關鍵在於人們在下次下單時,通常會忘了等待是如何增強他們的快樂的,就像學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透過寫字而不是在膝上型電腦鍵盤上打字來輔助他們理解一樣。消費者不瞭解延遲滿足的好處,商家也沒有動力來教導他們。但大多數人在等待其真正想要的產品或體驗時,可能會回憶起一些興奮的期待。

6、 認知引導

對某件事情瞭解得越多,搜尋引擎的演算法就越強大。我們可從結果列表中識別出根據經驗瞭解到的最可靠的資訊來源,並對軟體推廣的其他資訊來源視而不見。反覆的實踐讓我們把嚴肅的事實和虛假的事實區分開來,讓我們辨識出對立的觀點和各自的支持者。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我們不需要放棄效率的觀念,而是需要培養低效的行為方式。從長遠來看,這些行為不僅會使技術更有效,而且會更有效率。

規避“效率陷阱”,擯棄“精神內耗”

丁俊貴

2022年10月17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