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事故|“切腹謝罪”的高管犯了什麼“罪”

由 品牌價值官 發表于 人文2022-10-06
簡介陳鬱弼可能會說,我不想成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啊,都是輿論強作解人,硬要放大我的話,擴大我的影響

強作解人什麼意思

作者:未名賦

對於一家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可以說,公司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公司的品牌代言人,自身的言行都可能成為公司的品牌語言或者品牌行為。

但也可以說,不是公司的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哪怕是董事長、高管。他們也更應該謹言慎行,別因為自己的言行,讓公司的品牌成為眾矢之的。

放縱自己快意恩仇,縱然一時爽,卻可能讓公司品牌灰頭土臉。

最新的一例是,10月26日午間,諾德股份副總陳鬱弼發的一則朋友圈,“請大家支援諾德,明年市值沒有五百億,我切腹謝罪”,然後他就火遍了整個輿論。

事故|“切腹謝罪”的高管犯了什麼“罪”

可謂禍從口出,當天盤後諾德股份就緊急釋出澄清公告來“滅火”,稱陳鬱弼使用的措辭不夠嚴謹,對公司造成了不利影響;陳鬱弼對該事件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表示歉意。

然後就收到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和相關責任人應當引以為戒,杜絕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同時要求公司自查全體董監高人員,是否存在其他違反資訊披露規定的不當行為。

當陳鬱弼說他“切腹謝罪”的時候,他當然不是真的要像日本武士那樣切腹自殺,哪怕諾德股份明年沒有達到五百億,甚至跌倒100億。這可以理解成一個口炮,或者一句玩笑話。

但問題就在於,這又不是一句玩笑話。這句話的本質,在於為公司的股票站臺,向資本市場承諾,甚至不惜拿生命來擔保。這種擔保,就是向市場向投資者傳遞一種利好的資訊。

從角色定位上來說,上市公司高管也沒有權利去推薦公司股票。他要乾的是經營好公司,而不能幹證券分析師的事。這絕對是摻雜了利益的越俎代庖。

不管是諾德股份滅火,還是上交所監管函,針對的都是信批制度。即陳鬱弼的這句話,違背了《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管理辦法》。

因為按照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應當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保證披露資訊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非經董事會書面授權,不得對外發布上市公司未披露資訊;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提供、傳播虛假或者誤導投資者的上市公司資訊。

對照起來,陳鬱弼這句話問題多多。“明年市值五百億”,這個臆測、打賭的資訊,是真實、準確的嗎?他釋出這個資訊的時候,經過董事會書面授權嗎?誰能保證明年市值500億?這是不是一種虛假資訊?又是不是對投資者的一種誤導?

就此而言,高管發誓要“切腹謝罪”的,的確是觸犯了法條,有“罪”可稽的。但這只是看得到的“罪”,還有不那麼容易看到的“罪”,卻容易被忽略。

很少有人提到,這是對公司品牌的一種傷害,即便注意到了,也並不在乎。包括公司的高管本身。如果陳鬱弼認識到這一點,他就會閉上他的臭嘴,而不是大放厥詞。

這裡值得分析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朋友圈是個什麼圈?是不是私人場所?是不是可以大放厥詞的地方?包括諾德股份後來的澄清也表示:上述截圖的釋出物件系其個人的小部分朋友,因此使用的措辭不夠認真嚴謹。

這個說法是講不通的。朋友圈就意味著,接收資訊的只能是小部分朋友?朋友圈,難道就真的只是朋友的圈?因為是朋友圈,所以使用的措辭就可以不用認真嚴謹?

要知道,微信就是個社交工具。社交工具當然就具有公共場域的屬性。不能因為它起個名字是朋友圈,就真的只是朋友的圈,就可以和在飯桌子或者關起門來一樣隨便口嗨。

把朋友圈當做私人場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或者是個自欺欺人的說辭。公司的品牌部門不會這麼想。他們每次發海報,發影片,發通告,發官方資訊的時候,可是把朋友圈當做重要的陣地。為什麼?因為這裡可以病毒式傳播,他們也希望能夠病毒式傳播。既然可能病毒式傳播,怎麼能當私域來看?

很多公眾人物東窗事發之後,也把朋友圈或者聊天群,當做擋箭牌。當然,我們並不贊同,甚至非常反感洩露、舉報的小人行徑。但是站在品牌的角度,一個公眾人物,包括上市公司高管,一點沒有品牌危機意識,把朋友圈或者聊天群,當著撒野放肆的場所,這就是咎由自取了。

等到東窗事發的那一天,怨天尤人沒有用,只能說活該。品牌不能這麼幹。你不能把自己的品牌按在地上摩擦,還一個勁喊冤。

第二個問題是,角色的分工問題。如果公司領導或者高管,有品牌意識,就應該知道自己不要隨便去幹品牌的活,隨便當公司的品牌代言人,更不要被動地成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

所謂術業有專攻,還是要尊重一下公司的品牌部門,不要動不動就添亂,最後還得讓品牌公關來給你擦屁股。

陳鬱弼可能會說,我不想成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啊,都是輿論強作解人,硬要放大我的話,擴大我的影響。這由不得你高不高興,願不願意,你說出來的話,不是放出來了的屁,而是放出來的馬,它要撒歡的跑。

對品牌的傷害,做了品牌的罪人,才是“切腹謝罪”的“罪”。市值到不到500億,都不是罪過,本來就是空了吹,幹嘴仗,鞭長莫及。但是品牌的事,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就在眼前,切膚之痛。如果要“切腹謝罪”,都不用等到明年,現在就可以舉刀。

問題是,這種不拿品牌當幹部,盡拿品牌當臭豆腐的企業家或者高管,還不是少數。隨便再舉一例,前不久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就在個人雪球賬號上,怒懟網友和股民。

起因是一個網友釋出的題為“通策醫療股票是股市殺豬的最好教材”的文章,稱:通策醫療這種老莊股殺豬股,存在於股市沒有什麼意義,唯一的意義是作為一個殺豬樣板。

呂建明轉發之後,表示:這樣的人買我們的股票是我們的恥辱……

呂建明的另一半話,是在為自己的粗口做辯解,稱:每次報告出來都會有一兩天時間,在自媒體平臺迴應股東關切,一是因為讀中文出生,有碼字的原始劣根性,二是實在受不了這股比廁所還臭的嘴巴發出來的惡臭,必須通而快之。

迴應股東關切,當然是好事。但他憑什麼罵投資者的嘴巴,比廁所還臭,而且又容許他自己的嘴巴,一樣的臭。當他自詡自己碼字,是一種“原始劣根性”,就是自己找抽。

企業家的個人品牌為什麼重要?因為企業家是企業品牌的代言人,企業家的個人品牌,是企業核心的那一部分。企業家的價值觀,代表的是企業的品牌價值觀。

正因為這樣,一般情況下,企業家不會輕易跑到前臺來大放厥詞。因為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拿到放大鏡下做解讀。不只是對公司市場價值、投資機會、股票漲跌的解讀,更重要是對是企業品牌的直接影響。企業家個人形象,會被投射到企業品牌的C位上去。

有些企業家很有個性,比如喬布斯、馬斯克,一些驚人之語也經常為媒體所津津樂道,但是他們再有個性,也不會指著消費者或者投資者的鼻子罵,你買我們的股票,是我們的恥辱。

這是什麼樣的品牌價值觀呢?不只是老闆個人素質的高低,更關涉到對投資者的尊重,特別是對中小投資者的態度。你是看到基金點頭哈腰,看到小股民就趾高氣昂嗎?

陳鬱弼和呂建明,一個在朋友圈,一個在個人賬號,可能他們都認為,這是私域,這是可以隨便吹牛、懟人的地方。我的地盤我做主。但是他們的身份一旦與公司的品牌代言人掛鉤,這就不是他們的地盤。

所謂的“私域”很難成為藉口,在公共場合,就更沒有理由了。問題是,這樣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不妨再看幾例。

2019年5月,千山藥機被暫停上市,之後在股東大會上,面對小股東“若退市自己能挽回多少損失”的提問,董事長劉祥華表示:“本來你買的心態就是賭博,而我們的股票正好符合你這種心態。”

這隻能用恬不知恥來形容了。

同樣是2019年5月,邁瑞醫藥股東大會上,董秘李文楣在現場竟然對小股東稱:“今天有好多股東只有100股,也來參加股東大會,不知是何居心。”儘管後來道歉,也難改那副無知者無畏的形象。

懟小股東也就罷了,有時候竟然連媒體也敢狂懟,這等於往槍口上撞了。

2019年8 月,大族鐳射董事長高雲峰,面對央視記者“歐洲研發運營中心變酒店”的質疑,竟然表示,“你是什麼角色?你有什麼資格來質問我?這個是我們自己的資金,我當然有權利做任何經營決策,你管我那麼多?”

這就不只是踐踏媒體採訪權力了,而是把我當刀俎,把品牌當魚肉剁了。

說到底,還是沒有弄清自己的角色、輕重。你是老闆、是高管,會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公司的品牌代言人。但是,你又要搞清楚場合,是不是可以跳出來做公司的品牌代言人;更要掂量下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公司的品牌代言人。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最好就閉嘴,特別是口臭的時候。

你看馬雲那麼牛逼,不也有馬失前蹄、禍從口出的時候。任正非那麼牛逼,也沒看他天天跳到前臺來高談闊論。人家說的都是啥話?都是企業哲學、戰略思想,有對股東說半句惡臭的話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