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由 老沙侃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09-08
簡介征討諸侯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嚴重動搖,使西周時的整套的禮樂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機,出現了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局面,具體體現在為:周王朝統治範圍方圓已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

感慨不已的意思是什麼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也是在思想、政治、文化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周初制定的周禮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封建秩序已經混亂不堪,以至於當時的孔子和後來的司馬遷都曾感慨:禮崩樂壞。那麼,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這要從周公制定周禮開始說起。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周公廟

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強化統治,周公姬旦制定了一整套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政治倫理標準,包括宗廟祭祀、諸侯朝覲、宮廷樂舞、飲食起居……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這就是周代的禮制。這一切潛移默化地規範人們的行為,標誌著禮樂文化的形成。周禮的意義在於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絡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嚴格的宗法制度

例如在宗廟制度中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即天子立七廟,可以供奉七代祖先,諸侯立五廟,可以供奉五代祖先,以此類推。以此區分親疏貴賤。按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前往王都恭敬接受周王冊命,而且要定期朝覲。諸侯要按時向王室朝聘、述職、納貢,以示宗周。周王分封諸侯,根據和自己家族的親疏,將諸侯劃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不同的爵位之間有嚴格的權利、等級、地位的區別,男爵不能採用公爵的禮儀制度,公爵也不能降低自己的標準,男爵不能直接面見周王,需要逐級請示,男爵要是膽敢直接覲見周王,他的國家肯定要被討伐。這些應該都屬於“禮”的範疇。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征討諸侯國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嚴重動搖,使西周時的整套的禮樂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機,出現了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局面,具體體現在為:周王朝統治範圍方圓已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已是名存實亡。周天子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失去了號令諸侯的權威。諸侯國力量增強,甚至出現了“齊國犯魯”“楚王問鼎”等事件。據《春秋》記載,魯國在二百三十多年間,國君親自朝見天子只有三次,派大夫聘周也不過四次。魯國是周公的後代,是禮儀之邦,朝覲之禮幾乎全廢,其他諸侯國的守禮情況更是可想而知了。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楚王問鼎

以下兩個典型事例,是禮崩樂壞的標誌性事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因對鄭莊公不滿,免去了他左卿士職務,不讓其再參與朝政。鄭莊公遂拒絕朝覲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以藐視天子威嚴為由,親率王師進攻鄭國,與鄭莊公率領的軍隊進行了著名的“繻葛之戰”。但周桓王軍隊一觸即潰,更嚴重的是,周恆王竟在混亂中被鄭國大將祝聃射中了肩膀。這在以前,誰敢箭射周天子,這可是天大的忤逆。雖然當晚鄭莊公便派人前去慰問負傷的周桓王及其將領,以示與王室和好。但周天子的威信在此戰之後蕩然無存。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箭射周天子

周禮對不同階層演奏樂舞的規模有嚴格的限定:天子八佾(yì),即天子演奏樂舞的規模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進行演奏和舞蹈;諸侯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則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如果誰違反了這些規定,就是違反了周禮,應該受到懲罰。然而到了春秋時期,魯國卿大夫季平子,竟然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演奏歌舞。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三十二人的樂舞隊,可是他竟然僭越禮制,自比天子。孔子聽說這件事後,非常痛心,感嘆道:“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令孔子感慨不已的“禮崩樂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面?

八佾舞於庭

周王室淪落如此,是諸侯僭越禮制、自身強大的結果。可是到了春秋後期,諸侯國也步了周天子的後塵,“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見慣,甚至在卿大夫內部也出現了“陪臣執國命”、“家臣專政”的現象,像魯國三桓,晉國三家,田氏代姜等,《史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這一切就是孔子感嘆的“禮崩樂壞”的局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