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外國教育史筆記:古希臘教育的興衰(二)

由 筆間清風 發表于 人文2022-08-22
簡介1)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a、教育目的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治國人才b、德育論: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智慧和道德具有內在的聯絡,道德是人間的實踐哲學

產婆術運用了什麼法

四、古希臘的教育思想

1、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在哲學史和教育史中佔有崇高的地位。

外國教育史筆記:古希臘教育的興衰(二)

1)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a、教育目的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治國人才

b、德育論: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智慧和道德具有內在的聯絡,道德是人間的實踐哲學。人的行為之善惡,主要取決於他是否具有有關的知識,只有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才能趨善避惡。在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明確指出,“美德就是知識”。從“德智統一”的觀點出發,蘇格拉底進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張。既然道德不是出自於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識和智慧為基礎,那麼,美德就是可教的。透過傳記知識,發展智慧,就可以培養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因此,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這個見解可以說是近代教育性教學的雛形。在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他提出德智統一的見解,對於破除貴族階級的道德天賦的理論,是有這明顯的進步意義的。但知識即美德的觀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為等。

c、智育論:治國者必須有廣博而使用的知識。蘇格拉底第一次將幾何、天文、算數列為必須學習的科目。

d、體育論:健康不是天生的,鍛鍊會使人的身體更強壯。

2)蘇格拉底方法

也稱問答法、產婆術。在蘇格拉底看來,教師教學的過程就像是助產婆把胎兒從母親的肚子接生出來一樣,即思想之接生過程。所以稱為產婆術。

產婆術過程分成四步。(1)譏諷。教師以無知的面目出現,透過巧妙的連續詢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原有觀點的混亂和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認為這一步非常必要,因為只有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才有可能學習知識。(2)助產。教師進一步引導、啟發學生,是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和答案。(3)歸納。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求”一般“。(4)定義。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的概念,得到關於事物的普遍的概念。

蘇格拉底方法透過探討和提問的的方式,誘導對方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錯誤,自然而然的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受教育者必須有追求真理的願望和熱情,受教育者必須就所討論的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並且談話的物件是已經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和推理能力的年輕人,這種方法不能機械的套用於幼年兒童。

3)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

蘇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業是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共教育,他在從事教育活動時從不收取學費。教育活動是以演講交談的方式在各種場合進行的,廣場,作坊,市場,街道都是他施教的地方。教育物件廣泛,有貴族派成員,也有民主派成員;有豪門鉅富的子弟,也有手工業者和窮人。蘇格拉底節儉刻苦,一貧如洗,表現出高尚的教師情懷。他被公認為是“一個有全面教養的人,受過當時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外國教育史筆記:古希臘教育的興衰(二)

2、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

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被稱為教育史上三個里程碑式的教育。

1)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設計了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國家,他認為一個完美的社會和國家,必須由執政者(哲學王)、軍人、手工業者和農民三部分組成,三個階段的人應服從自己的天性,各盡其職,互不干擾,這樣整個國家就能充滿正義。智慧,勇敢、節制、正義是理想國的四大美德。

a、教育目的論

教育的現實目的: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

教育的最終目的:促使“靈魂轉向”,認識最高的理念——善。

b、學習即回憶

柏拉圖強調理性思維,追求共相、本質;他認為思維共享是與外界無關的東西,只存在於人的靈魂內部;他認為人在出生以前已經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當靈魂依附於肉體後,這些已有的知識被遺忘了,透過接觸感性事物,才重新回憶起已經被遺忘的事物,因此,學習即回憶。

c、教育作用

以英才教育為中心,是一種領袖教育,以培養國家領袖為目的;實施考核,層層淘汰,保證少數體、智、德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成為國家的領袖。

d、教育內容

充分肯定教育塑造人的作用;強調男女平等;提出來廣泛的教育內容(算數、幾何、天文、音樂),其和智者的“三藝”合稱為“七藝”;提出來各門學科的作用。

e、教育體制

學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意志教育階段:18~20;發展智慧階段:20~30;繼續學習階段:30~35;哲學王:50歲左右)

f、論男女平等的教育

柏拉圖認為女子應當和男子受同樣的教育,從事同樣的教育。

g、評價

優點: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主張教育和政治結合,高度評價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重視體育訓練;將算數、幾何、天文、音樂四門課程列入教學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強調身心協調發展、男女教育平等;注重早起教育;主張課程和實踐相結合,反對強調學習,將理性指導慾望作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務。

侷限:過於強調一致性,忽略了個性的發展;拒絕改變,認為變革會給國家帶來危害;不讓音樂和體育翻新。

2)柏拉圖的教育活動

學園是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創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開設學科:哲學、數學、音樂、天文等學科;教育模式:教學與探索思辨相結合,講授與自由討論相結合;貢獻:培養了大量人才,成為希臘的哲學和科學中心。

3、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

1)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a、靈魂論與教育

靈魂論是指人的靈魂由三部分構成,即營養的靈魂、感覺到靈魂和理性的靈魂。亞里士多德相當於將人的靈魂區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靈魂論說明人也是動物,人的身上也有動物性的東西,他們與生俱來。教育要發展人的理性。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為教育的重點,他們為體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論上的依據。

b、教育作用論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人的理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不是萬能的。

c、道德教育論

倫理思想是亞里士多德進行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養成具有“中道、適度、公正、節制”的美好德行。亞里士多德強調實踐道德的重要性。在實踐中,亞里士多德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d、和諧教育論

和諧教育是指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美育主要由音樂教育承擔,亞里士多德強調音樂是和諧教育的核心部分。

e、自然教育與年齡分期論

*自然教育

亞里士多德從靈魂論出發,首次提出並論述了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並把這一原理運用到教育的年齡分期論和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之中,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概念。

*年齡分期論

亞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按照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思想。

第一階段:0~7歲,家庭教育階段

第二階段:7~14歲,初等教育階段

第三階段:14~21歲,中高等教育階段

f、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又叫做博雅教育。

教育內容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地影響的自由知識,也被叫做自由學科,包括音樂、文法、修辭學、幾何、算數、天文、辯證法。自由教育成為西方經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對西方教育傳統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動

呂克昂是亞里士多德創辦的哲學學校。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和相應的實驗與訓練,並建有圖書館、實驗室和博物館,後與學園等合併為雅典大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