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用科學服務填平“網上算命”泥坑

由 掌上春城 發表于 人文2022-08-19
簡介而且,學歷教育中,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極為稀少 ,極少數培訓資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當現實決定了人們很難用科學的心理健康服務解決心理問題、疏解生存焦慮時,又如何能責怪他們在焦慮的催動下病急亂投醫,主動跳進網上算命的

算命中的生根是指什麼

一個文化不高的待業青年,搖身一變就成了坐擁千萬“粉絲”,在網上替世人指點迷津,提供人生方向的“大師”,而其背後更是一個有著明確分工的詐騙團伙,每年獲取上千萬的非法收入……近日,央視一則揭露網上“算命”騙局的新聞引發人們的關注。人們在對新聞事實感到驚詫的同時,也一定會進一步思考,究竟是什麼,讓“算命”這一與科學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古老行當,在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網際網路上生根發芽,大行其道?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現代民俗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對超自然力量的篤信、對未知未來的好奇、對當下生存狀態的焦慮,是算命術得以產生髮展的三大心理支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超自然的篤信己經基本被科學主義、理性精神所取代;對未來的好奇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開發新技術、追求新生活的衝動與行動。與上述二者不同的是,“生存焦慮”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消解,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愈演愈烈。

透過央視對網上算命受害者的採訪也可以看出,就業壓力、職場受限、婚姻衝突、生意不順,種種現實問題帶來的生存焦慮往往是人們尋求算命、掉進羅網的第一動因,而“大師”的根本目的雖然是騙取錢財,但其種種精心設計的話術,在客觀上卻也確實在一段時間內起到了疏解心理壓力,進行心理按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消解生存焦慮的客觀心理需求,而這正是受害者們對“大師”深信不疑,言聽計從的重要原因!

本來,對於經久不衰的生存焦慮問題,現代社會己經找到了科學理性的解決途徑,正規的心理服務機構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問題是,在這一領域,中國與世界發達水平相比還顯得比較滯後,不但公眾的心理科學意識水平普遍不高,相關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數量也有很大缺囗——例如,在美國,每100萬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而在中國,每100萬人中只有2。4人從事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在美國,有心理學系的大學有3000多所, 在中國有心理學系的大學只有60所左右 。而且,學歷教育中,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極為稀少 ,極少數培訓資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當現實決定了人們很難用科學的心理健康服務解決心理問題、疏解生存焦慮時,又如何能責怪他們在焦慮的催動下病急亂投醫,主動跳進網上算命的泥坑呢?

網路空間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科學不去佔領,迷信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為人們疏解生存焦慮提供科學可靠的正規途徑,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依據當前狀況,我們應當進一步提高對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認識 ,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平衡發展 ,利用各種方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全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提高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水平 ;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建設,保障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發展;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在心理諮詢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的培養進行更加投入 ,有針對性地在一些高校中增設該專業的學科課程,著力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加強管理 ,著力建立有效督導 、監督和評價機制。另外,還應當結合社會發展大趨勢,將上述工作與網際網路發展深入融合,用科學的武器驅散迷信的陰雲,打造更加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

昆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李冬雨 一審:周曉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