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八旬守祠人:傳承“三勤”好家訓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7-16
簡介以“勤學”為突破口聘請專家現場指導但是,黃家和認為,龍泉山下這片土地好山好水,周邊沒有汙染源,比他考查過的很多大閘蟹產地的生態都好,怎麼可能養不好蟹呢

守勤人能聯機嗎

位於龍泉驛區洪安鎮東部的紅光村,鄉村振興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漫香莊園已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然而,這裡還有一位老人,一直在默默守候著一座家族老祠堂、守護著客家人的家訓,他被族人們親切地稱為“守祠人”。

八旬守祠人:傳承“三勤”好家訓

守祠人張廷福。

守祠堂

近三百年曆史的祠堂

他耗盡半生時光守護

穿過村裡的文化大院,經過綠竹成蔭的鄉間小道,不起眼的木門是汝英張氏祠堂唯一的進出通道。今年剛剛修復過的老祠堂換新顏,是張氏入川始祖來到金龍寺山下開基立業時,於乾隆九年從宋家人手中購買得來的,稱之為宋家堰老屋,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曆史。

這座祠堂是整個家族凝聚力的象徵,祠堂的鑰匙就掌握在人稱六叔的張廷福手中。隔三差五,張廷福都會到屋內看看。他一輩子生活在洪安鎮紅光村,今年85歲的他幾乎耗盡了自己半生時光守護著這座祠堂。

今年2月初春,祠堂得以翻新,開啟大門,淡淡的土漆味撲面而來,豔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木雕與擺在祠堂裡的牌位共同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

過去,祠堂是族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婚喪嫁娶都在這裡舉行。張廷福還記得,土牆沒坍塌前,祠堂曾有兩個進出通道,紅喜白事從不同的門進出,日夜有人守著門上鎖下鎖。不曾細數,張廷福守著這扇門也已經幾十年了。

八旬守祠人:傳承“三勤”好家訓

祠堂大門。

四字牌匾

提醒著族人遵循祖訓

祠堂兩間側房堆放著板凳、蒸籠之類的雜物,每年春分祭祖時,張氏子孫從天南海北趕回來,在祠堂內祭拜始祖排位,在屋外院壩裡擺上幾十桌壩壩宴,這些用具都要派上用場。張廷福常常提前好幾天就要召集族人進行清洗,為祭祖活動做準備。

“祠堂是汝英張氏的根!”張廷福一直記著這句話,夜深人靜,人群散去,他總要對祠堂四周再進行一次巡視。

“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張廷福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不僅將家風家訓帶給子子孫孫,也讓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客家人認得到親、找得到根。驀然回首,“勤修流芳”四個字的牌匾經歷了三百年的變遷,始終高懸在祠堂之上,提醒著族人遵循祖訓,踐行“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

八旬守祠人:傳承“三勤”好家訓

祠堂一角。

遵家訓

兩度創業受挫

迷茫之中謀突破

客家人優良的家風中一直傳承著“三勤”教誨——勤耕、勤學、勤儉。新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遵從著祖訓在洪安這方寶地發展得更好。

今年36歲的黃家和是土生土長的洪安鎮客家人,他在龍泉山下養殖的大閘蟹可謂口感絕佳。他的創業經歷並非一帆風順,但他就是遵從祖訓的“三勤”教誨最終得以成功的。

從部隊轉業回來後,黃家和在鎮上開起了農家樂。“剛開始生意還不錯,可是後來生態移民,很多人搬走了,農家樂就沒了生意。”黃家和借了十幾萬元才辦起的農家樂很快就沒人上門了。

一次,戰友來看望他,給他帶來了家鄉特產大閘蟹,黃家和覺得特別美味,在市場上一打聽才知道蟹的價格不菲。他心想,自己的農家樂依山傍水、自然資源優越,不如養殖經濟價值高的大閘蟹。說幹就幹,2014年初,他在洪安鎮租下11畝地,改造出幾片生態水塘。在江蘇戰友的幫助下引進了700斤大閘蟹苗子試水。正當他望著自己精心設計的生態水塘展望未來時,蟹苗卻毫無徵兆地出現了大規模死亡。“又是十幾萬元的貸款,壓力真的很大,農家樂沒整好,養蟹又死了一大半,那個時候覺都睡不著。”他陷入了迷茫。

八旬守祠人:傳承“三勤”好家訓

遵守家訓創業的黃家和。

以“勤學”為突破口

聘請專家現場指導

但是,黃家和認為,龍泉山下這片土地好山好水,周邊沒有汙染源,比他考查過的很多大閘蟹產地的生態都好,怎麼可能養不好蟹呢?於是,他以“勤學”為突破口,從江蘇高價請來養蟹專家現場指導,看看這蟹到底為什麼“水土不服”?

原來,由於成都的氣候比江蘇回暖晚,溫度過低,投入蟹苗的時間需要比江蘇晚才行。當時,沒有經驗的他見江蘇地區的同行已經下苗,就過早投放了蟹苗。因為太冷,蟹被凍傷和凍病,再加上水中的PH值過高,所以出現了大規模死亡。在專家的幫助下,黃家和調整了水塘內的PH值,及時為水塘增加水藻,進行肥水。

遵從“勤耕”

在水塘邊“安營紮寨”

遵從“勤耕”的他自打第二批蟹苗下水,就在水塘邊“安營紮寨”與蟹苗朝夕相處,每天親自攪拌飼料,檢視水溫、檢測PH值。“魚、玉米、黃豆這些蛋白質高的料打成粉來餵養,它們每天吃得比我都健康有營養。水是東風渠的活水,24小時流動,特別乾淨。水好,空氣好,真的是天然環境下的生態養殖。”黃家和可謂精益求精。

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家和的水產養殖不斷擴大規模,從最初的11畝增加到現在的80畝水面,從單一的大閘蟹養殖到現在多個品種的套養。現在,他的水塘裡不僅有大閘蟹,還套養了野生鰱魚、野生甲魚等經濟價值高的水產。

華西社群報記者 沈悅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