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趣讀合肥」廬州古圩裡的“文化範兒”——魚米大圩的燦爛文化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3-01-26
簡介它就是自古就有“合肥糧倉”、“魚米之鄉”之美稱的大圩○位於大圩鎮的大孔祠堂大圩,南瀕巢湖,綠肥水美,物產富饒

大圩鎮怎麼念

據《宋史·葉衡傳》記載:“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又據《合肥縣志(嘉慶)》記載:合肥有圩八十多個。

“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沿湖沿河低窪區防水護田而築的堤壩。一種則指村居,同“圍子”,圍繞村莊用土石築成障礙物,或挖掘深壕寬溝,圍在裡面的村莊就叫作“圩”。從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為地名,其中,大多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開啟合肥地圖,你可以看見很多以“圩”命名的地方,諸如劉老圩、張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楊柳圩、郭家圩、亞父圩、南圩、大圩、皇姑圩……這些帶“圩”的地名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區域特色。

其實,這些“圩”可不是一個個普通的地名,它們大多承載著合肥這座古城的悠久歷史,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千年文脈和珍貴記憶,滲透出濃濃的“文化範兒”。

它就是自古就有“合肥糧倉”、“魚米之鄉”之美稱的大圩

「趣讀合肥」廬州古圩裡的“文化範兒”——魚米大圩的燦爛文化

○位於大圩鎮的大孔祠堂

大圩,南瀕巢湖,綠肥水美,物產富饒。歷史的煙雲造就了這個“魚米之鄉”燦爛的文化。在時光的長河中,大圩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夯歌、玩花船、舞龍獅、唱廬劇……作為全國文明村鎮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圩品位的提升,離不開外在的景觀,更離不開內在的文化。美景之為血肉,文化之為骨骼,一個大美的大圩充實而又豐滿。

位於大圩鎮學塘村的大孔祠堂,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作為合肥市儲存最完整、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大孔祠堂也是合肥現有古建築中彩繪規格和檔次最高的宗祠。1986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孔祠堂建於清末(1905年),是時任甘肅省督辦、御賜二品頂戴和總統右江各軍的孔華清(大圩鎮人)為家鄉族人所修建的宗祠。整個古建築群屬江淮地區古建築遺存中的珍品和瑰寶,整體佈局亦與孔廟、大成殿、文廟等一脈相承,其在儒家學派發展的研究中起著積極作用。

近觀大孔祠堂,整個建築群分佈合理。其主軸線南北向,分為山門殿、寢殿、廡殿、寮殿、附殿、藏書樓及露臺等。穿過大孔祠堂二道門,紅木的香氣撲面而來,大殿均為疊梁式多檀多步架單層建築格局;中脊柱全部落地,列枋上有鎦金的彩繪殘存,圖案俱行龍、盤龍之態;其他梁枋上三彩繪,構圖清晰,圖案鮮活、色彩斑斕,等級之最當數“和璽彩繪”,極為難得。

藏書樓是大孔祠堂的重要建築物之一。該建築為一幢兩層樓房,整個建築群貼近清代官式構圖,細微之處反映了濃郁的地方風格,青磚、筒瓦、白灰罩面,飛簷翹壁配飾博脊、合角吻、戧獸、走獸等等,牆體裝有成排落地格扇門和檻窗。寢殿記憶體有孔族中“英雄”孔繁琴榮獲的“柳州鯉魚峰擊虎碑記”之聖旨“功德碑”和下馬碑各一尊,並陳列著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牌位。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孔祠堂被作為學堂使用。1958年祠堂又被改為糧站,叫做“大孔糧站”。改作糧站時,東西兩側廂房的牆曾被推倒。那時藏書樓尚存,旁邊是11間門市部和幾間倉庫。

2006年年底開始,合肥市政府投資對祠堂進行徹底修繕,還陸續恢復山門殿的東西配殿、東廡殿、西寮房、氣勢宏偉的藏書樓以及整個祠堂的圍牆和庭院綠化等,修繕和恢復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修復,久違的大孔祠堂終於重新呈現在人們眼前。而合肥,也正因為大孔祠堂的存在和傳承,平添了崇文重教的明朗性格。與今天“科教之城”的別稱,可謂相輔相成。

「趣讀合肥」廬州古圩裡的“文化範兒”——魚米大圩的燦爛文化

○大圩的“打夯歌”

“打夯歌”是大圩本地獨有的藝術形式。“打夯歌”原本是舊時農村蓋房子打地基、打圩堤時唱的勞動號子,具有調節呼吸、釋放壓力,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而現在,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打夯歌”不僅走出了大圩,還走進了“江淮情”的晚會現場,成為當地人必看的節目。

不僅僅是“打夯歌”,每到晚上,大圩村民們自編自演的廬劇和威風鑼鼓也會準時上演。他們白天在田地裡勞作,到了晚上,用自創的藝術表現形式去除疲勞,陶冶情趣。

在圩西村、許貴村、磨灘村,還有舞獅、扭秧歌、健身舞、劃旱船、迪斯科等文藝表演,都由當地農民自發表演。

如今,大圩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民間文藝發展態勢。現有民間文藝隊伍十餘個,全鎮各類演職人員增至幾百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