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古人的祭祀真的是一種對鬼神的迷信活動嗎?

由 拿個橘子跑啊 發表于 遊戲2022-01-01
簡介“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因為無論是否自覺,集體祭祀會透過儀式提醒各國諸侯,提醒卿大夫們,他們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生物淵源和整體的政治利益,不但會喚醒理性的血緣、親緣和家族意識,有時甚或常常還會催生一種準宗教的神聖情感,一種歸宿感,一種悲憫感

迷信祭祀是什麼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解釋為:“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有人解讀說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

但是,“祭祀”果真是古人對鬼神的信奉嗎?

就讓我們回到那個強調“祀與戎”的時空環境一睹究竟。

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的基本制度是分封制,即統治者以家族的血緣關係的維繫,原則是嫡長子繼承製。

周天子建立了由自己直接統治、將由嫡長子繼承的中央特別行政區-京城(稱作“王畿”)。

京城以外的全國土地,被劃分為大小不等無數塊,分封給嫡長子以外的王子和親族。統治各地的各諸侯王也效法京城的作法,將本區域的中心地區留給自己直接統治並由嫡長子繼承,其餘土地分封給嫡長子以外的親屬——卿大夫,其封地稱為“采邑”。

如此一層一層分封下來,建立全國的秩序。形成了一個以周王室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向四周輻射,由四周拱衛的統一的等級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結構。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看似穩定的制度設計,開始不斷受到”人性“的衝擊。

長期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和分封制,天子與各諸侯國統治者之間,以及各諸侯國統治者相互間,血緣關係會不斷稀釋。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條件下,各諸侯國間也不會有多少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和聯絡,甚至諸侯王之間終身難得見上一面,相互間也沒有多少利益交換和依賴,諸侯國事實上會是或最終會變成各自獨立。(在現代社會,還會有這樣一種俗語“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所以很難指望日漸稀薄乃至最終僅具符號意義的血緣關係還能維繫王朝以分封的形成的開展國家治理。這個藉助血緣關係構成的共同體,完全可能因血緣關係徹底淡化而告終,所謂的宗法親緣關係將變成一個概念空殼,讓位於基於地方利害關係和資源競爭的社會。利益交換和競爭還會激化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最終引出激烈的政治軍事衝突,導致強大的諸侯國覬覦、侵犯、掠奪其他諸侯國,甚至吞併。

制度設計者急切地渴望創制一種方式,以求儘可能不斷提醒各諸侯國統治者他們的共同利益,儘可能促使他們忠於並服從周天子以及各自的大宗,並相互支援。即便不可能完全消除利益紛爭,也一定要大大弱化這種利益紛爭的強度,至少也要大大推遲因利益紛爭引發崩潰的危險。以封建宗法制為基礎,偉大政治家周公創造了祭祀的制度,即周禮,試圖透過定期祭祀共同的遠祖,強化周王室血緣群體的內部認同和團結。“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因為無論是否自覺,集體祭祀會透過儀式提醒各國諸侯,提醒卿大夫們,他們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生物淵源和整體的政治利益,不但會喚醒理性的血緣、親緣和家族意識,有時甚或常常還會催生一種準宗教的神聖情感,一種歸宿感,一種悲憫感,會有利於家族的團結。祭祀還透過家族的集體行動向外部社會,也向血緣群體內部,展示了這個團體的組織結構,各自在這個群體中的權利義務,強化等級意識,並將這種意識特定化。周禮因此為早期中國提供了一種富有儀式化和操作性的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起到了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

古人的祭祀真的是一種對鬼神的迷信活動嗎?

古人的祭祀真的是一種對鬼神的迷信活動嗎?

但有什麼能杜絕時光和實在利益的侵蝕呢?幾代人過後,當年的親屬已如同陌路人,這種儀式就會變成沒有任何實在意味的套路,曾經飽滿的親情只剩下聲音的空殼,沒有任何實在力量可以抑制那總是蠢蠢欲動的利益衝動了。

由此可見,祭祀當然不是古人對鬼神的信奉,而是事關國家存亡,民心安定的古代國家的“意識形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