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由 清風文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8
簡介在明確了古代餐桌禮儀的兩條主要原則後,我們不妨看看古代對用餐禮儀有哪些細緻的要求:首先在用餐的時候,要優先將好的食物,給老人和長輩吃

沛公北向坐坐什麼意思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孟子曾經說過“

食色,性也

”。

自古以來吃飯問題,都是百姓們關心的頭等大事。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也孕育出了複雜的飲食文化。

除了琳琅滿目的美食之外,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還包括了用餐的禮儀規範。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其中既有日常用餐前的禮儀和祭祀儀式,還有宴會上林林總總的規矩,令人目不暇接。

而這些餐桌禮儀的形成,還要從遙遠的先秦時代說起。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法制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古代先哲們普遍認為禮法制度的起源,就是來自於對食物的分配。

在《禮記·禮運》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士鼓,猶若可以致敬其鬼神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孔子塑像

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擁有食物的多寡就代表著社會地位的高低。

當時人們會將食物交給上層人士管理,在他們吃飽後,再將剩餘的食物分給底層的人。

這樣就可以減少因為爭搶食物而帶來的矛盾,這也是禮法

“定紛止爭”

作用的體現。

除了穩定社會秩序之外,禮法的另一個來源便是祭祀活動。

而這也和食物,有著莫大的關係。

中國先民們認為大自然中的神靈和自己一樣,也需要食用食物。

因此在祭祀活動中,

祭品的準備

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古代祭祀場景

在《說文解字》中,祭字就被解釋為

“雙手持肉”

在祭典上,人們對於祭品的處理,也是極其小心的。

這些流程和規矩,後來也轉變成為百姓在用餐時的規矩,這也讓餐桌禮儀成為了禮法制度中的重要部分。

而且除了祭天祭祖等大典之外,為了祈求糧食豐收,各朝統治者還會祭祀社稷,以及在新年時舉辦祈谷儀式。

這都讓飲食和禮法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即使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也會在每年新年到來之前,在家中祭祀灶神。

時至今日,這一習俗依然在廣大地區流傳,灶神上天

“彙報工作”

的職能,也讓廚房變成了一個莊嚴的地方。

這也讓餐桌禮儀,有了一層神聖的色彩。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灶神像

因此從中國先秦時期開始,餐桌禮儀就已經成為了中國禮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此後幾千年裡,也逐漸衍生出眾多的規則與細節。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前面我們提到了禮儀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等級秩序的形成。

在西周之後,國家將宗法制作為禮教的核心,餐桌上的禮儀也隨之變化。

敬老尊老成為了古代用餐禮儀中,最關鍵的部分。

孔子作為禮法制度的堅定擁護者,在《論語》等作品中,也留下了他對於餐桌禮儀的論述。

“有酒食,先生饌”

便是孔子思想的最佳體現。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有長輩在場的時候,一定要把酒肉先給他們享用。

除此之外,孔子還提出了在守喪期間不可稱讚食物美味的要求,這都透露出其對於敬老思想的推崇。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用餐的古人

在《禮記》中則對用餐禮儀,進行了細化。

比如在長輩用餐之前,後輩是不可以開始用餐的。

還有在製作老人的食物時,一定要儘可能將食物做得柔軟,來滿足老人的需求。

中國古代將飲食禮儀中的敬老思想發揮到極致的,要屬清代康熙和乾隆這對祖孫,舉辦的

“千叟宴”

了。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康熙皇帝畫像

這兩名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們大壽的時候,廣發請帖,邀請朝中的老臣以及各地的老壽星們相聚京城。

在故宮裡擺下了千人大宴,以此顯示自己對於老人的尊重。

在乾隆禪位後,舉辦的千叟宴上,這名太上皇甚至還親自為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斟酒。

這讓乾隆收穫了不錯的名聲,同時也可以看出,餐桌上的敬老禮儀在當時有多麼重要。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乾隆的千叟宴

古代用餐禮儀中除了敬老之外,另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節儉了。

孔子就曾經提出過

“君子食無求飽”

,老子也說

“五味令人口爽”

這兩位思想家在用餐這件事上,觀點難得地一致。

而夏桀和商紂因為貪慾導致亡國的教訓,也讓周人將饕餮紋在了青銅鼎上,提示人們一定不要整天想著滿足口腹之慾。

在明確了古代餐桌禮儀的兩條主要原則後,我們不妨看看古代對用餐禮儀有哪些細緻的要求:

首先在用餐的時候,要優先將好的食物,給老人和長輩吃。

在給長輩遞飲品的時候,還要將頭偏到一邊,以免撥出的氣體汙染了長輩的酒水。

在吃飯的時候,不能露出貪婪的神色。

不能做出搓手的動作,這會被認為是爭食的表現。

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能拿桌子上的骨頭丟去餵狗,這樣會被認為是對食物的浪費。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對用餐儀態的基本要求:

比如不能大口喝水,更不能讓水從嘴邊漏出來。

用餐的時候,不能將自己吃剩的東西,重新放回盤子裡。

不能咬嘴唇,不能發出太大的咀嚼聲等等。

這些和我們今天的餐桌禮儀,也基本一致。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如今祭祀活動中的祭品

和今天比起來,古人吃飯時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在用餐前,要先進行對食物的祭祀,即

“飲食必祭,示有先也”

那時古人如果要吃瓜類蔬菜,就需要將瓜的上半部分拿來祭祀。

吃魚則要將最好的一部分魚肉,留給神靈。

吃牲畜肉的時候,則要將獸首朝前擺放,然後割下它的耳朵來祭祀。

在大型宴會上,人們還會在桌子的一端擺放上一杯玄酒和一杯米酒,來祭祀神靈。

其中玄酒就是當天早上從水井中取得的清澈井水。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如今我們已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對於自然界也有了更清楚

瞭解,這讓飯前的祭祀儀式逐漸消失。

不過,中國人對於食物的珍惜和感恩,卻被很好地繼承了下來,成為了中華節儉美德的一部分。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除了日常飲食之外,古人們還針對宴席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禮儀制度。

其中森嚴的等級劃分,也是對傳統禮教文化的全面展現。

在宴席上,主人需要對來客表示尊敬,在正式用餐前,需要走一個客套的流程。

比如在古代宴席上餐前的祭祀,要由客人完成。

在客人祭祀的時候,主人要在一邊說:

這樣的飯菜,根本不值得祭祀。

客人如果對食物表示讚美,主人就要說:

飯菜還是太粗糙了一些。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古代酒宴

當時對客人用餐的流程,也有規定。

主人一定會邀請客人先吃幾口飯,然後再把桌上的肉,每種都嘗一口,最後一種一定是帶骨的肉類。

在客人品嚐完畢後,主人才能開始用餐。

對於客人來說,自然也有相應的禮數。

比如在主人一家沒有吃好之前,客人是不能漱口和放下碗筷的。

在吃完之後,客人也要主動為主人收拾餐具,直到主人出面阻止,才能停下手裡的工作。

古人對於食物的擺放,也大有講究。

根據《禮記》的記載,在宴席上要把主食放在左手邊,羹湯放在右手邊,燒烤的肉類放在遠處,用來調味的調味料放在近處。

如果還有肉乾等幹食的話,則要按照形狀進行整理,其中彎曲的要放在左面,而挺直的要放在右面。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鴻門宴舞劍場景

比菜品擺放規矩更嚴苛的,就是宴席座位的安排。

在古代,人們往往將東向的座位視作尊位,這裡也是主人和身份尊貴之人的位置。

其他三個方位則按照南——北——西的順序,依次遞減。

當年鴻門宴的座位排列,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這一規則: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而在皇帝出席的宴會中,皇帝自然要坐在東向的座位上。

大臣們在按照品級坐好後,需要先將飲酒所用酒尊的尊鼻一面,朝向皇帝。

古時以鼻為“柄”,這麼做便是代表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柄。

在安排座次時,如果遇到幾名大臣品級相同,在年紀上又沒有太大的區別,人們就會按照他們所在部門的重要程度,來為他們區分座次。

因此,在古時每次大臣們參加酒席,都免不了一番明爭暗鬥。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古代青銅尊

如今雖然封建等級制度已經被推翻,但是在不少宴會酒席上依然存在著類似的

“酒桌文化”

許多人在酒桌上對其他人頤指氣使,強迫其他賓客喝酒,還美其名曰

“規矩”

這顯然就是隻繼承了封建文化的糟粕,而將古人謙讓的美德,完全忘到了腦後。

古代餐桌上的特殊規矩:既有可取之處,又有封建糟粕

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甄別,將那些不合時宜的

“愚昧規矩”

,從傳統文化的範疇中,剔除出去。

主動去繼承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優良美德,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在新時代展現出新活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清風文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