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四川百家姓·我的姓氏·雷姓⑶|唐朝成都雷氏:著名的制琴世家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遊戲2021-10-27
簡介雷海青:從戲神升為全民保護神唐朝安史之亂中,雷姓出了雷海青和雷萬春兩個名人,都被後世尊奉為神祇

雷是什麼世家

隋唐時,由豫章雷氏分衍而成的馮翊雷氏發展了起來,並且在聲望上逐漸超過豫章雷氏。不過,豫章雷氏和馮翊雷氏在發展中,逐漸遷徙並融合在了一起。成都雷氏因特定的歷史機遇,因制琴成為唐朝名揚天下的著名家族。

唐朝的幾次戰亂,加劇了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南下的雷姓人中,不僅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福建福安市甘棠鎮田螺園村《馮翊雷氏宗譜》中記載:“唐光啟二年,盤、藍、雷、鍾、李共361口,從王審知為鄉導官入閩,至連江馬鼻登岸,時徙羅源大壩頭居焉。”

成都雷氏:唐朝名揚天下的家族

唐代斫(zhuó)琴師(在製作古琴方面有較深造詣的人。斫是用刀、斧砍的意思)中,名家很多,以雷、郭、張、沈4家最為有名,又以雷、張兩家最為突出,其中雷家在四川。

隋文帝楊堅第四子、隋煬帝楊廣同母弟弟楊秀,被封為蜀王。楊秀雖然性情暴烈,生性殘忍,幹過“生剖死囚,取膽為樂”的事情,但他卻有個雅好:愛琴。

據說,楊秀曾經“造琴千面,散在人間”。上有所好,下有所興。因為楊秀的喜好和提倡,蜀地出現了許多制琴名匠。

到了唐朝,很多有錢有勢的人家大規模地制琴,古琴製作得到空前發展,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

最為著名的是成都雷氏,他們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雷氏家族世代制琴,其中連續3代出了9個斫琴大家,號稱“蜀中九雷”:雷紹、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儼、雷珏、雷會、雷迅。

直到唐末,雷氏家族仍“孫息不墜其業”。

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為第一代,生活在唐朝開元年間。雷儼曾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授職待詔(以一技之長供奉於內廷的人)。

雷威是雷氏家族中最為有名的斫琴師。傳說雷威的制琴技藝經過世外高人指點,出神入化。

《琅寰記》中說:“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於大風雪中獨往峨眉,擇松杉之優者伐而斫琴,妙過於桐。”

《琅寰記》的這個記載有什麼玄機?

雷威選擇大風雪天去峨眉山的深山老林選擇制琴材料,是因為狂風撼樹,樹木發出聲音,透過聲音,能確定樹木是否是制琴的最佳材料。

從這個角度來說,雷威制琴選材真的是用心之至,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制琴,最重要的是材料。當時制琴大都選用梧桐木,尤其是年歲高的梧桐木,製出的琴,音色更好。

但桐木琴的缺點是容易變形,還容易受到蟲蛀,時間長了,音色會變空。

而杉木則不易變形,能儲存千年之久。雷威選用杉木製琴,極大地提升了琴的質量。

從雷威開始,歷代斫琴師都選用杉木製琴。直到現在,斫琴師們仍然喜歡用杉木製琴。

雷威制琴工藝超群,製作細緻,造型美觀,音色柔美動聽,音質清越幽雅,音量渾厚而有韻,獲得空前的聲譽。

雷氏家族製作的琴,由於具有音色清透圓潤、韻味含蓄悠長的特點,受到歷代雅士、權貴的歡迎和收藏。

《琴雅》說:“(唐德宗)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無比,彈之者眾。”

蘇軾在《雜書琴事》記下了雷公琴的特點:“其嶽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其精妙如此。”

1971年,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魯荒王朱檀墓出土了由雷威製作的天風海濤琴,還出土了不少琴棋書畫、文房四寶。

天風海濤古琴,是朱檀生前娛玩之器。所謂天風海濤,是形容琴聲猶如天空的長風、大海的波濤。

如今,唐朝雷琴傳世的除天風海濤外,還有九霄環佩、大聖遺音、松雪、響泉、春雷、玉玲瓏、飛泉、枯木龍吟等,被視為南北名琴的絕品。

這些古琴,被公認為唐琴中的標準器,成為鑑定唐琴的首要依據。

雷海青:從戲神升為全民保護神

唐朝安史之亂中,雷姓出了雷海青和雷萬春兩個名人,都被後世尊奉為神祇。

關於雷海青的傳說較多,而且也很神奇,這裡只選擇其中較為普遍的說法講述。

雷海青,今福建南安市羅東鎮振興村(一說是莆田市東嶠鎮田莊村)人。

他從小聰穎過人,不會說話,卻通曉音律,尤其擅長彈奏琵琶。開元2年(714),唐玄宗設定教坊,在全國遴選樂工,時年18歲的雷海青應選進入梨園。

據傳,一次,唐玄宗做夢遨遊月宮,得到一首仙樂樂譜。醒來後,唐玄宗把譜出示給大家,卻沒人識得此譜。

這時,雷海青神奇般地開口說話了,說這是《霓裳羽衣曲》,並按樂譜演奏了出來。

唐玄宗大喜,賜給他3杯御酒,雷海青當場醉倒,留下“十八年後開口笑,醉倒金階玉女扶”的傳說。

天寶14年(755),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年,唐玄宗逃奔蜀地,安祿山攻陷京城長安。叛軍抓住沒來得及逃走的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300多人送往洛陽,雷海青也在其中。

安祿山在洛陽凝碧池設宴慶功,叫樂官彈奏宮樂,宮娥妃嬪歌舞助興。

雷海青抱著琵琶,義憤填膺,不肯演奏。安祿山令他演奏,他把琵琶扔進凝碧池以示抗拒(另有傳說他把琵琶朝安祿山頭部扔去),面向著唐玄宗逃跑的西方,放聲慟哭。

安祿山大怒,下令將雷海青斬首(一說是凌遲處死)。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獲悉雷海青忠貞不屈的事蹟,頒旨追贈他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

雷海青的遺骨被送回老家安葬,修建祠堂祭祀供奉。雷海青墓與祠堂位於今福建南安市羅東鎮振興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稱坑口宮,至今猶存。

唐肅宗時,又加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閩南、潮汕各劇種戲班奉雷海青為戲神,稱為相公爺,福州一帶稱為探花爺。

詩人王維聞聽說雷海青的事蹟後,傷感不已,作詩一首《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這個詩名的確太長了,要把人讀斷氣,一般簡稱為《凝碧池詩》或《凝碧池口號誦示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此後,關於雷海青的神奇故事越來越多。

據說,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暴襲擊。

萬分危急時,雷海青在天上顯靈,帶領神兵前來解難,風浪很快平靜,宋端宗君臣得以安然脫險。

宋端宗抬頭仰望,看到雲端有天兵、天將,帥旗上鑲繡個“田”字,其實那是“雷”字,上面的“雨”被雲霧遮住了。

宋端宗頒詔天下,大塑雷海青金身,賜名田公元帥(又叫田都元帥),香火供祭不斷。

隨著時間的消逝,雷海青在民間越來越被神化,已經不再被侷限於戲劇界,而是成了能消災解厄、扶正祛邪的全民保護神。

福建各地分佈著許多古老的田都元帥廟,其宮廟歷史、建築藝術、宗教儀式都富有特色。

雷萬春:在民間崇祀的神祇之一

與雷海青一樣享受民間崇祀的雷萬春,也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

據說,雷萬春本名叫雷震,萬春是他的官名,字鳴空、一元,今河北涿州市人,祖籍豫章郡鄱陽縣。

雷萬春自幼習武,博通群書,智勇兼備,驍勇善戰。

雷萬春與南霽雲相識並結拜後,投奔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縣令張巡。

至德2年(757),安祿山的愛將尹子琦,率13萬大軍攻打睢陽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南),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

張巡與雷萬春、南霽雲等帶領2000精兵殺進睢陽城,與城父縣(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縣令姚誾一起,共6800人駐守睢陽城。

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睢陽城守軍連連打退叛軍進攻。

叛軍增兵數萬,睢陽城內軍糧緊缺,但全城軍民士氣不減。

至德3年(757)十月,因力量懸殊,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36名將領在城破後被俘,不屈而死。

睢陽保衛戰,數千將士殺敵12萬,殺敵將領300人,擒叛將領60多人,經歷大小血戰400多次,以悲壯卓絕而名垂青史。

睢陽保衛戰中,雷萬春在城牆上晝夜堅守督戰。

在守雍丘縣(今河南杞縣)的戰鬥中,投降安祿山的雍丘縣縣令令狐潮帶兵叫戰,雷萬春站在城牆上,怒斥令狐潮不該叛變。

令狐潮叫暗中埋伏的弓箭手朝雷萬春射擊,雷萬春面部中了6箭,仍然站在城頭指揮若定,巋然不動,令狐潮懷疑射中的是個木人。

後來,令狐潮派間諜探知,射中的真的是雷萬春。令狐潮大驚,遠遠地對張巡說:“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說:“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

令狐潮一方面對雷萬春敬佩不已,另一方面又勸說張巡遵守“天道”,投降為上。張巡的回答也是大義凜然,嚴加斥責。

雷萬春的事蹟記載在《新唐書》《舊唐書》以及後來的《資治通鑑》中。

南宋學者徐鈞有詩讚道:“六矢飛穿詫木人,屹然不動勇無倫。極知力盡城將陷,吾亦忘吾有此身。”

安祿山的叛亂被平定後,唐肅宗欽封雷萬春為榮祿都督大夫,後又追褒為威烈忠靖侯、忠烈將軍。

民間供奉雷萬春為雷霆驅魔大將軍、雷府千歲,代天巡狩並令民間立廟祭祀。

北宋時,宋徽宗追封雷萬春為忠勇侯,雷萬春由此進入民間崇祀的神祇之一。

後世各地祀奉張巡、雷萬春的廟宇分佈很廣,海內外有3000多處。民間供奉雷萬春,在雕繪他的神像時,通常會在臉上留下6個黑點,代表當日所中6箭的傷疤。

多數雷氏奉雷萬春為家神,有的地方稱為塗朱爺或赤察龍王。客家人南遷時,把對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的崇拜帶到異地。

臺灣民間尊奉雷萬春為三田都千歲、雷府千歲。海豐島(今外傘頂洲)王爺殿是臺灣頗具特色的廟宇,供奉著騎虎王雷萬春,又稱武安王、雷撫天尊。菲律賓南洋天地宮佛寺廟中,雷萬春是供奉的主神之一。

雷萬春墓位於今河南商丘市,墓碑銘曰“忠勇雷公之墓”。

宋朝范成大曾作詩:“九隕元身不隕名,言言千載氣如生。欲知忠信行蠻貊,過墓胡兒下馬行。”

在與“說岳”有關的一些傳統古典說部、戲曲中,岳雲就是在夢中跟雷萬春學會椎(錘)法功夫的。

雷萬興起義:促成陳政父子入閩

唐朝的雷姓名人中,還有雷萬興。

唐朝建立後,沿用隋朝制度,委派官員到畲族先民山越人聚居區建“義倉”,強迫他們跟中原百姓一樣納貢交稅,負擔徭役。

這種做法,激起了山越人的強烈反抗,雷萬興就是其中的重要首領。

雷萬興,潮州(今廣東潮州市潮安區)人,與藍奉高等人揭竿而起,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唐朝初年發生在粵東和閩南地區的“蠻僚嘯亂”。

這次起義,拉開了我們在介紹很多姓氏時必須提及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事件的序幕。

總章2年(669),唐高宗派陳政“掛新鑄印符,率新兵三千六百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員,以其號令,前往七閩百粵交界綏安縣地方”平亂。

義軍與唐軍交戰延續了46年,其間,雷萬興戰死,他的兒子雷政繼續戰鬥。

開元3年(715),雷政等戰死,起義宣告失敗。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特別緻謝:

本期雷姓稿件的採訪和資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