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賀知章久居京城,晚年回鄉,為何說自己“鄉音無改”?

由 沉於古詩 發表于 遊戲2021-10-09
簡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問題:自己已經白髮,這很容易知道,但是詩人又如何能知道自己“鄉音無改”呢

賀知章為什麼叫賀監

我曾經見過一個留言,印象很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讀古詩,不能仔細推敲,現代人寫的古詩,如果仔細推敲全是漏洞;而古人寫的詩,如果仔細推敲,之前的認識全得顛覆。

我覺得前半句不靠譜,其實現代人也有不少好詩,只是缺少發現好詩的眼睛。

但後半句我覺得還是有幾分道理,結合自己讀詩的經驗,如果仔細推敲,有時候真的會發現別有洞天。

比如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久居京城,晚年回鄉,為何說自己“鄉音無改”?

賀知章

這首詩婦孺皆知,而且意思很簡單:詩人久客他鄉,晚年辭官回家,鄉音未改,卻無人相識,充滿了物是人非的傷感。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問題:

自己已經白髮,這很容易知道,但是詩人又如何能知道自己“鄉音無改”呢?

這不符合常理。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種體會,因為我常年在外地,基本都是說普通話,如果剛回老家前兩天,方言就會說得很彆扭,這一點我自己就能很容易察覺到;但是如果再多待兩天,就能很快適應,自己就很難察覺到與其他人說話的差別了。

只有在鄉音變化很大的情況下,自己才能察覺;如果只有輕微的口音變化,我認為是很難察覺的,

賀知章如何敢斷定自己的鄉音沒有變化呢?這是其一。

賀知章久居京城,晚年回鄉,為何說自己“鄉音無改”?

紀念賀知章的賀秘監祠

其二,一個人回到老家,如果鄉音沒有明顯變化,他怎麼會關心自己的口音呢?

這也不符合常理。

其三,後一句的“兒童相見不相識”也有問題,

如果真的無人相識,詩人為什麼要特別寫明“兒童”呢?言外之意好像是在說,只有兒童不相識,但是成年人或者說鄉里的老人還是相識的。那麼有沒有可能是鄉里的老人告訴詩人“鄉音無改”的呢?

其四,“相見”兩個字,也感覺不太正常。

相見,是彼此會面的意思,這不太像是在路上偶然遇見,更像是相約會面。

那麼賀知章有沒有可能和兒童相約會面呢?當然不可能,詩人和兒童都不認識,怎麼相約?但是詩人可以和兒童的爺爺相約啊,爺爺帶著孫子,這就很正常了。

那麼,

賀知章回到鄉里,有沒有可能和鄉親提前相約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未必是賀知章主動通知了鄉親。

賀知章久居京城,晚年回鄉,為何說自己“鄉音無改”?

鑑湖

這要聯絡賀知章的離職背景來判斷。我們知道,賀知章離職之前,官職比較高,公元738年,改任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從三品,因此被人稱為“賀監”。如果您看過《長安十二時辰》,應該對其中的“何監”有印象,他的原型就是賀知章,可見他在當時朝廷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此外,賀知章離開京城時,唐玄宗為他寫詩,皇太子率百官為他餞行,可見他的身份很不一般。

更重要的是,賀知章離職前,上疏唐玄宗,“捨本鄉家宅為道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唐玄宗詔令准許,並賜鑑湖一曲。唐玄宗把鑑湖賜給賀知章,這個詔令肯定要下給地方官員,從這裡就可以推斷出:

地方官員是提前知道賀知章要回到鄉里的。

這就很清楚了,賀知章是朝廷三品大員,皇帝和太子都如此尊敬他,您說,地方官員如果得知賀知章要返鄉,會不會隆重接待他?這一點毫無疑問,敲鑼打鼓、放鞭炮這是少不了的,甚至還會一路送他到鄉里。

所以鄉親們提前準備好迎接賀知章,我覺得這是合情合理的。

賀知章久居京城,晚年回鄉,為何說自己“鄉音無改”?

鑑湖

我們再來讀這首詩,應該這樣理解:我小時候就離開了家鄉,老了之後才又回來,鄉親們站在鄉口熱情地迎接,他們對我說“您的口音沒變,只是頭髮白了”;跟隨他們的兒童見了我,卻又不認識,笑著問我“你是從哪裡來的客人啊”?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確定,詩人之所以知道自己“鄉音無改”,其實是鄉親們親口告訴詩人的。還原了整個場景,我們就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感情:這首詩不僅表達出了詩人對家鄉物是人非的傷感,而且還感受到了鄉親們的熱情和親切。

您看,這就是我們透過仔細推敲讀出的不一樣的內容,是不是很有意思?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

@沉於古詩

,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