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管理的實踐》——告訴你什麼叫實踐出真知!

由 Kantgo童鞋 發表于 遊戲2021-08-02
簡介對於德魯克自己來說,他一直關注管理實踐,擔任多家大公司的管理諮詢顧問,其管理思想同管理實踐基本保持同步,保持著管理學的經驗本色,同時又能以敏銳的洞見指出經理忽視或者未感受到的東西,因此得到了企業CEO們的熱烈追捧

實踐出真知是什麼意思

《管理的實踐》——告訴你什麼叫實踐出真知!

第一個收穫——我終於弄明白了一直以來困惑我的大問題:大學的管理教材為什麼基本沒有收錄德魯克的管理理論?

我大學本科不是學的管理學相關專業,曾是一個管理學門外漢,為了職業生涯的提升,後來特地去學習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管理學基本都是學習西方,教材理論基本都是來自西方的經典。比如學瞭解管理學學科來龍去脈的兩本基礎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思想史》中基本都沒有提到過德魯克;而當我學習具備很高實踐指導意義的高八課程時,發現很多方法工具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都來自德魯克。這就觸發我好奇心去閱讀《管理的實踐》去一探究竟——

1954年,德魯克出版《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開啟了管理學發展史上的新時代。南京大學商學院趙曙明教授認為:“現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粗略列舉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業績考核、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等。”的確,彼得·德魯克對管理學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卓越的貢獻。雖然德魯克聲名日隆,但在現代管理的發展史上,對德魯克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崇拜者將其視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認為不瞭解德魯克的思想就談不上現代管理。排斥者則把德魯克看作一名記者,認為德魯克從事管理研究“離經叛道”(米塞斯語),難登高等學府的大雅之堂。

一般說來,教科書都視泰勒和法約爾是管理學的先行者,但從未提及德魯克為“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美國人泰勒倡導的科學管理運動,基本上實現了管理由經驗向科學的轉化,法國人法約爾的體系化歸納,標誌著作為一門學科的管理學正式誕生。科學管理運動之後,經過巴納德和西蒙的深入研究,管理學的科學化、理論化傾向愈加明顯。各大高校紛紛成立商學院,管理學儼然成為一門“顯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專家,紛紛用相關的學科理論新增著管理學的學術色彩,管理的經驗卻因此而被覆蓋在理論盔甲之下而變成看不見的底色。在理論上,不同管理學派自說自話,學術共同體出現語義糾紛,誕生了“管理理論的叢林”。在實踐上,經理們在學術刊物中只能看到理論的外觀而看不到經驗的軀體。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理論色彩的鮮豔奪目,使部分學者不再紮實地強筋壯骨而迷戀學術外表。商學院的管理學有點像設計出來的時裝,適於走臺而不宜穿著。

而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而學院派管理學者往往以經濟學的思路研究管理,試圖將管理學構建為類似於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在管理科學化、理論化的趨勢下,德魯克被學院派“客客氣氣”地冷落一邊,以至於以講座和諮詢聞名的彼得斯(Tom Peters)憤懣不平地抱怨說,他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學習時期,從來沒有聽到一位教授談起過德魯克。對於德魯克自己來說,他一直關注管理實踐,擔任多家大公司的管理諮詢顧問,其管理思想同管理實踐基本保持同步,保持著管理學的經驗本色,同時又能以敏銳的洞見指出經理忽視或者未感受到的東西,因此得到了企業CEO們的熱烈追捧。對此,我們不妨說,德魯克以對管理實踐的重視,以先知式的感悟和思考,引領著管理思想,而學院派則以實證的、數理的、邏輯的方法,把思想變成規範的學術。學院派不用德魯克的書做教材甚至可以不提德魯克的名字,卻用模型和資料分析驗證著德魯克的思想。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以象牙塔自豪的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為什麼不大提起德魯克,而以管理知識普及見長的美國管理協會(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卻給予德魯克極高的榮譽。美國管理協會主席瑞利(Edward T。 Reilly)甚至在頒獎時稱:“如果我們說管理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那彼得·德魯克就是無可爭議的最偉大的發明家。”

在《管理的實踐》中,彼得·德魯克論述了管理的本質——最終檢驗管理的是企業的績效。唯一能證明這一點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識。因此,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從事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的人有誰不向管理大師學習呢?

第二個認識——我們稱德魯克為大師,因為偉大人物似乎都是一個使命在身的人。

德魯克畢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的新社會,是要幫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組織一個工業社會。德魯克是幸運的,他的思想最終為世人所接受,使人們理解了工業社會的本質,理解了工業社會的內在結構和執行機理,以及理解了工業社會的基本單元即企業及其管理全貌。德魯克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一個社會問題的思想家,一個現代組織理論的奠基者,最後還是一個管理學的一代宗師。

德魯克自稱是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能非常準確地解析和敘述一個複雜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他的著作很直白,少有歧義,不必揣摩,也沒有必要用心去悟;與巴納德,乃至西蒙深邃而周延的“現代組織和管理”理論不同,這也許是德魯克難以融入學術界或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德魯克的思想是由普通人的經驗和良知支撐著的,加上他“人本主義”的基本價值立場,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也許是他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德魯克在其6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共寫了29本書,大約發行了600萬冊。

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管理要面對的是一個社會、一個人性的世界;管理要應對的是一個“社會群體心理”的組織過程。管理面對的不是物理世界,管理要應對的不是技術經濟的組織過程。他始終不認為管理是一門科學或一門藝術,充其量只是臨床應用醫學;管理強調的是有效性,需要實踐的檢驗,而不是自我檢驗。企業是很實際的,關心“結果”勝於“理論”,在乎“實效”勝於“真理”。企業的成就或經濟成果,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幹出來的。德魯克把自己的第一本管理著作,取名為《管理的實踐》,而不是“管理學原理”,這讓很多人至今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讓那些崇尚“從客觀事物中發現絕對理性法則”的西方人倍感困惑。

儘管德魯克具有駕馭思想和文字的天賦,可是德魯克並不擅長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包括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結構化,來支援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在他看來只要思想和觀念合乎社會的需要,合乎人們的基本道德準則和直覺即可。而且他不喜歡咬文嚼字、四平八穩,做秀才文章;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講究表達上的準確性;導致思維跨度大,敘述上的附加成份多。解讀德魯克的著作,必須學學他的把握問題的方式,即弄清楚這是一件什麼事情,弄清楚德魯克他在說一件什麼事情。否則,我們很難跟上他的思想主線,容易迷失在他那從心所欲的語言叢林之中。

德魯克強調實踐,始終把各個學科當作一種專業知識的來源,或當作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工具,為自己“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服務。他習慣於立足現實、展望未來。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現實變得具有未來意義”。加上他涉獵廣泛,尤其擅長於從實踐中提煉概念,終其一生不斷強化自己的思維規模,不斷演繹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可謂與時俱進。

第三點感悟——管理實踐的本質——實踐出真知。本書重點論述了管理的三項職能,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

和很多人一樣,我對學習“管理”專業的理解就是去學習怎麼“當領導”。什麼是領導呢?似乎,領導就是手下有一群人,他們聽領導的話,供領導差遣,完成領導下達的任務,平時還要關心領導的生活。其實管理不是當領導,無論如何,這不是管理。

管理,首先管理你自己。必須學會自我管理,否則你會一團糟,也不會很好的協助別人完成工作。比如,時間的安排,優先順序的調整,任務的分配,當需要做抉擇時,必須在眾多方案中權衡利弊,做出選擇後,一定要對結果負責。其中,還要要著眼於貢獻:拿本人產品管理經驗來說,簡短總結為兩個字:溝通。也就是說,產品經理的一個主要工作是協調各個團隊的工作。研發為程式碼負責,UI為介面和介面負責,測試為bug負責,而產品不光要為需求負責,還要為不同團隊之間的協調、溝通,為專案的順利進展負責。也就是說,你要為整個產品負責。此時,就需要管理你的同事。但管理同事並不是發號施令,而是瞭解大家能貢獻什麼(職責),並將這些不同的貢獻整合在一起,讓整體大於總和。

德魯克說過一句話:“管理者應該著眼於貢獻。”這話曾經拯救了我。當我剛來產品部的時候,也和研發等其他部門有衝突,我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說做不到。後來,我換個角度思考:我能為別人貢獻什麼?別人能為我貢獻什麼?當我有了這樣的思考之後,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是對產品和資料的分析,包括使用者怎麼用我們的產品,怎麼看待我們的產品,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當我把這些問題呈現給研發的時候,問他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他們的長處)。在一起討論之下,我們分析哪些問題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暫時不能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短期解決,哪些問題需要長期的最佳化,哪些可以由產品定義,哪些由研發來驅動。當我們面對共同的問題,基於自己的貢獻(我能做些什麼)時,事情也就更加順利的解決了。把問題順利解決,這才是管理和做事的最終目的。

管理,也要管理上司。管理上司可能意味著如下幾項:要求授權。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老闆拍板。那麼,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向上司彙報,這是需要明晰的事情。有些同事抱怨:“我已經提出某某建議了,但就是沒人答覆我。”如果這項建議是你的分內之事,那就不需要別人的答覆。如果需要答覆,請確定需要誰的答覆。如果這是一個真空領域,那就需要授權。(事實上,德魯克曾說過:“沒有明確需要老闆要拍板的事情,都屬於手下的工作。”)。明確目標——越來越多的企業都知道每個月、每個季度或每年評估員工的績效。但是,如何制定目標,以達到績效呢?並不是說你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所做的工作還需要和公司的整體目標相一致。上司也不會了解員工的所有工作細節,以及他的能力。這就需要員工和自己的上司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以及這個目標是否和公司的整體目標一致。如果某一天,你費勁心思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上司並不認可,甚至視而不見,那麼,要麼是他真的不知道,要麼就是你所做的根本不是他需要的。但你不能怪上司,只能怪你自己。你要時刻管理你的上司,溝通好你的目標,以及你的績效標準。

管理手下——管理手下也不是簡單的分配任務,或督促。那樣會很辛苦,而效果並不一定好。作為上司,應該做到:

——制定目標。協助手下制定目標。並對目標進行評估(也就是“管理上司”中上司應該做的事情)。

——協調資源。有時候,為了達到這些目標,需要一些資源,有些資源,需要作為上司的你為其爭取。

——貢獻自己。整體上,上司的職責就是“服務者”,你不是讓別人伺候你,而是為你的手下服務。幫他掃清障礙,幫他順利達成目標,或者根據你的工作經驗,幫助他克服困難,不斷成長。而他的成長,也是你的成長(所謂“教學相長”)。

總之,管理不是當領導(責任比權利多得多),管理不是發號施令(反倒是為別人服務),管理不是讀發言稿(而要實實在在的做事情)。管理是實踐出來的,最終是為了達成現實目標,實現團隊和企業的理想。

最後的發現——管理的實踐結合高效經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課程,提升學習知識來服務實踐的境界。

晚清著名文藝評論家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寫到治學的三層境界。其原文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對於這三句話,以前並非沒有體會,現在終於有點體會。因為工作的關係,自己一直試圖破解到底什麼是管理,怎麼去帶領團隊。所以去學習了工商管理課程,書也看過不少了,強迫自己大量的閱讀,但一直未形成自我對管理學習的框架體系,也未形成實踐指導的很好的方法論。其實管理學大師許多共同的觀點,這些共同的東西非常簡單,極其精練,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之前知道或者其他的前輩反覆強調的。一直以來,總是迷信這世界上有什麼秘訣(技巧和捷徑),不管是向MBA其他長袖善舞的同學高手請教學習,還是反覆去研讀中外大師級別的言論和著作。都試圖學以致用,就像武俠小說裡面寫的一定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武功秘籍,只要學習了就可以成為世上的高手。到今天看完大師的著作後,發現並不存在一個這樣的東西,看到的依然是最初的時候,領導或者前輩輕描淡寫的內容,在失望之餘,才恍然大悟。在學習管理這一路的過程,自己走了很多重複的彎路,有過迷茫和艱辛,但高效經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課程卻啟示我們,要把一個核心框架構建後去不斷的實踐執行,把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吸納到這個體系中,你就不會再錯亂和迷惑了,不會再浪費其他時間。

管理其實就是做產品和做人,而且管理沒有定法,不會因為你多讀了幾本書,多吃了幾年飯就能夠做好管理。管理與投資是一樣的,絕大部分時間在理解和對抗人性。所以,管理這活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的經驗或者成書籍體例的總結,管理不是從書本中能夠獲得的。今天看完《管理的實踐》後,再結合高效經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最佳管理實踐框架系統,無論在以後的管理實踐還是授課及商業用途中,都具備很高意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