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由 文清學姐 發表于 遊戲2022-10-08
簡介△作者2003年攝於上猶梅水鄉梧桐村贛南客家人做手藝甚至在世界都出了名,你沒聽說過

祖傳的手藝是指什麼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系統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漢人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族群、當地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贛南,因其

“南控百越,北達三江”

“據五嶺之要會,扼粵閩之要衝”

的優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路交通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成為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

贛南18個縣市區,客家人口占95℅(700萬人)以上。贛南客家有

“新客”

“老客”

之分,“老客”主要聚居於

贛南北部

,即寧都、石城一帶;“新客”多聚居於

贛南中、南部

贛南客家人忠誠憨厚,也很現實,要想過好日子,靠勤勞、多流汗掙錢。贛南客家的手藝人,工藝好,價錢公道,為人厚道。有很多手藝人不但在家鄉附近做,還遠走他鄉謀生。所以在周邊縣鄉都是很有影響,人們都願意請他們上門。鄉村手藝人活躍在贛南廣大鄉村。

手藝人靠賣體力、技術吃飯,是勞動階層,生活有許多酸甜苦辣,不容易。

01鐵 匠

鐵匠是一門很難學精的手藝,掄錘要準就不容易,何況還有淬火的真功夫呢。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1988年攝於南康橋頭圩

後來的鐵匠引進了一些半自動機械器械,難度稍減化一點,工廠叫煅工。但那鐵匠基本技能必須掌握,要麼質量還是過關不了。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02篾 匠

做蔑匠手藝的贛南客家人挺多。地處山區,竹子多,原料充足,生意不錯。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2年攝於興國圩場

03裁 縫

人們要穿衣,就需要裁縫手藝人。有了縫紉機後,比純手工縫製好多了,快多了。從舊社會到解放後的七十年代初,仍有許多鄉村,裁縫是挑著工具上門服務的。燙布料的燙鬥只能燒炭火加熱,很多人沒見過的。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1985年攝於贛州哈湖河頭村

04理 發

剃頭(現在叫理髮)手藝不可能消亡。因為人嘛,什麼時候都還需要剃頭或叫理髮吧。

四五十年前,鄉村理髮是分家庭、按人頭包年或包月,師傅定時走村串鄉上門服務。後來發展有了理髮室。再後來又有了髮廊,興起做髮型來了,尤其是女人更講究。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系本人1988年攝於贛縣沙石埠圩

鄉村小鎮街頭的理髮棚,給人方便。老人習慣在那裡,能刮臉,還要攪耳朵,過癮。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2年攝於興國縣老街圩

05泥 匠

泥水匠,也叫泥工,人們生活少不得他。他們很忙,幾乎想休息一二天都難。辛苦是辛苦,但收入還是較實惠的。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攝於尋烏澄江鄉

06木 匠

木匠分小木、大木。大木指的是建築房屋的木工。小木一般是製做傢俱的木匠,精細一些。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4年攝於南康潭口圩

07做豆腐

中國人大多數人愛吃豆腐。做豆腐的手藝據說相傳千年了。那可是每天都半夜起早,掄在天亮前完成去賣。挺辛苦。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9年攝於大餘池江圩

08洗磨石匠

用石磨的家庭本來就少得很,洗磨石匠就更難見了。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1986年攝於唐江圩

09閹 雞

閹雞手藝多見於山鄉圩場。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5年攝於上猶營前圩

10修表、鎖、傘、單車

修鐘錶是很多人羨慕的手藝,幾手較大一點的圩場都有。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1999年攝於于都羅坳圩

修鎖手藝人逐漸增多 。聽說如今再複雜的鎖都能開開了。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2年攝於興國

修傘和修單車一般並行做。要不,光修傘,生意很難做下去。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1987年攝於贛州街頭

11鈑金工匠

鈑金工匠,很吃香,技術也較難學。不僅要敲打,還要補焊接。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2年攝於興國

12爆爆米花

爆爆米花是我兒時喜歡的小吃,如今較少見到了。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2年攝於興國

13彈棉花

彈棉手藝在不少鄉鎮仍有,生意集中在秋天。

手藝人從後腰支起一片厚竹片,從自己頭上方引下牛皮筋一個鉤,掛住彈花弓的中脊,左手握住弓的一端,右手握木錘,用力敲擊,借牛皮筋爆發的張力去撕、繃棉絮。忽而蹬下腿,忽而繃直腰,不緊不慢的敲擊著,簡直是在清脆的琴音韻中舞蹈。

其實彈棉匠人很辛苦的,又髒又累,渾身的棉毛,臉、鬍子粘上棉毛,只有兩隻眼晴清亮清亮。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4年攝於于都仙下圩

彈棉手藝一般是兩人搭夥(夫妻、父子或師徒)一起幹活。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4年攝於于都仙下圩

14土窯製陶手藝

如今,塑膠和金屬製作的東西取代了許多陶製器皿,市場上的土陶窯場製品很少人買了。贛南製陶土窯的手工業逐漸消亡。

窯工是很艱辛的手藝人,以窯場為家,幾乎整年都守在那離開村莊幾里地的荒野。單調的生活,寂寞。與泥巴交道,又累又髒。然而,正因為有他們,鄉村才有建房的瓦片、陶罐,屋內才有日用的鍋碗、瓢盆陶剎器皿。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攝於寧都小沽鄉路邊窯場

做胚,窯工腳踏轉動,手工捏刮粘土胚成型。體現出窯場手藝人的聰明才智,高超的技能。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攝於興國龍口鄉公路邊窯場

燒窯和出窯的時候就更辛苦了。出窯的器皿還需打磨加工,磨去瑕疵才好賣。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攝於南康坪市鄉圩邊

15補 鍋

如今,補鍋的手工藝可能在贛南已滅絕了。也是,買一口生鐵鍋才花幾個錢。何況連農村都燒液化氣了,這生鐵鍋也用不上。

但作為手工藝專題紀實攝影,缺它總是一種不全的感覺。我千方百計到處打聽,尋找,希望能拍攝到這門手藝真實現場。2008年,終於在南康潭口圩場旁邊發現了。

補鍋師傅是圩場不遠的本地人,姓廖,當年72歲。補鍋是祖傳三代手藝。我從他的象箱子抽屜樣的工具挑子上看到有咸豐年間置的字樣。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8年攝於南康潭口圩場

每逢三天一圩他必來。赴圩已成習慣,那就挑著工具挑子去吧,有生意就做,沒生意就在圩邊喝茶,找老朋友聊天。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8年攝於南康潭口圩場

16榨 油

好不容易打聽到,地處上猶深山老林的梅水鄉梧桐村有一座完全手工操作,原生態榨油坊。我去過兩次,第一次見找到了地方,但季節不對,沒有人榨油。第二次是應榨油坊手藝人廖昌發所約,深秋季的某天準時準點到達,親眼看到了榨木梓油的整套過程。

引水渠的水衝擊木轉頁轉輪轉動起來,帶動一個大研槽轉圈,反覆碾壓槽中的木梓仁成細粉粒狀,裝入大飯甑蒸熟,倒出後做成一塊塊餅子,放入大樹幹淘空的油槽內整齊排緊,加鍥撞打,擠壓出油。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3年攝於上猶梅水鄉梧桐村

碾壓木梓仁的碾槽。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3年攝於上猶梅水鄉梧桐村

廖師傅把木梓仁油料做成一堆餅子。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3年攝於上猶梅水鄉梧桐村

用吊起的撞錘衝擊鏗子,所以叫打油。

那些贛南人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2003年攝於上猶梅水鄉梧桐村

贛南客家人做手藝甚至在世界都出了名,你沒聽說過?于都的彈棉、補鍋、修傘師傅在東南亞各國生意紅火,靠勤勞致富,後來成了大亨呢。南康、贛縣的泥工木匠在中東一些國家建設大顯身手,連外國的工程師都佩服。

正因為手藝人他們有點技術,可掙得一些現錢,比單純種田人日子過得更有起色。說起某某師傅手藝特別好,方圓百里鄉村都揚名,知名度還挺高呢,很得人們羨慕、尊重。

對於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家中孩子如不能讀書,學一門手藝當然是明智的選擇。因此,贛南客家民間歷來流傳一句俗語,家有金玉,不如兒孫有手藝。

作者:劉年洪 來源: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