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從“敲竹竿”到手工摘 詔安青梅迎“三贏”

由 臺海網 發表于 飲食2022-06-10
簡介為扭轉這種局面,詔安縣拿出真金白銀進行獎勵,鼓勵引導農民採摘青梅從“敲竹竿”變為手工摘

詔安青梅節是什麼時候

臺海網6月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企業收購獎、收購大戶獎、支農信貸獎、鎮村服務獎……近日,“中國青梅之鄉”詔安縣召開全縣2022年青梅鮮果穩產保價工作總結會,拿出590萬元獎勵青梅鮮果收購穩產保價參與者。其中,對按青梅協會倡議的收購指導價收購人工採摘青梅鮮果且總量上萬噸的企業,最高獎勵200萬元。

曾幾何時,一路低迷的青梅價格挫傷了詔安果農的積極性。用竹竿打青梅的採摘方式,更使得產業面臨危局。為扭轉這種局面,詔安縣拿出真金白銀進行獎勵,鼓勵引導農民採摘青梅從“敲竹竿”變為手工摘。

看著不起眼的一個小舉動,其實是撬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詔安縣從1公斤3。4元的保護價入手,變更青梅採摘方式,從源頭把控青梅品質,帶來了“三贏”的效果:企業收到了夢寐以求的優質果,農民賣出了增收致富的好價錢,整個產業走出了持續多年的惡性迴圈。

“敲竹竿”帶來惡性迴圈

本年度青梅採摘工作已於近日圓滿收官。說到青梅價格,詔安縣太平鎮科下村村民沈永球喜笑顏開。他告訴記者,自己種青梅已經30多年了,經歷了青梅1公斤14元的黃金期和價格暴跌期。

“採梅是我們的特長。以前,我們出去打工一天才掙八九元左右。賣兩斤青梅就達八九元了。”沈永球回憶,早在上世紀80年代,詔安縣就規模化種植青梅。青梅熱銷帶動更多農民種植。最高峰的時候,全縣種植20萬畝,產量近20萬噸。但緊隨其後的就是供大於求、果賤傷農的老故事。2000年後,青梅價格暴跌,一度跌到每公斤7毛錢。同期,人工價格上漲。不得已,果農們用“敲竹竿”方式採摘青梅。

“青梅價不高,上去採費功夫。你收敲,他收敲,收來收去,形成一股風。敲的、採的價格一樣,誰傻誰採。”沈永球說,從那個時候開始,竹竿就成了採摘青梅的標配。這一敲,就是十幾年。另一方面,青梅的低價格引來了加工企業的蓬勃發展。在不長的時間裡,詔安聚集了130多家青梅加工企業,年銷售能力達20萬噸。來自臺灣的楊榮輝,就是第一個到詔安投資辦青梅加工廠的商人。榮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榮輝告訴記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詔安青梅以半成品的方式出口日本,一噸乾溼梅平均利潤1000元。這對青梅的品質品相要求並不高。可如今,他們的青梅加工不斷升級,成品一噸至少有利潤5000元。這對青梅的品質品相要求高多了。

“用竹竿敲下來的青梅,只有三成多能加工成有更高附加值的精品果。如果是手工摘梅,精品果可以達到90%。”楊榮輝說。顯然,手工採摘更適合升級後的加工企業。而當企業著手升級時,卻發現詔安的青梅種植扯他們的後腿。

“我們一年需從外面買進青梅鮮果6萬~8萬噸,佔比大約40%。”詔安縣青梅產業促進會秘書長吳雄明嘆了口氣。詔安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青梅主產區。然而,詔安縣的青梅加工還需要從外地進貨。這說起來讓人難以想象。但事實是,產業發展了,詔安青梅的產量和品質卻跟不上了。在吳雄明看來,根源在“敲竹竿”採摘。

“低於成本價的時候,農民就把青梅當作一種副業。他們平時出去打工,等到青梅可以採收時,忙個十幾天,馬上又出去打工,也不管理、施肥、修剪、除草,導致品質和產量都在衰退。”吳雄明說,如今,詔安青梅種植面積只剩下13萬畝,產量不到8萬噸。青梅果園裡,青梅枝條密密麻麻挨在一起,顯然不少果樹很久沒有修剪了。

“再這樣發展一兩年,可能詔安這個產業就沒了。”楊榮輝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臺灣青梅產業曾經經歷極盛到強衰過程。果農用竹竿敲打青梅,產業慢慢沒落。企業家將青梅加工業轉移到詔安來,但也十分擔心發生像臺灣那樣的惡性迴圈。沒了原料,企業就無法生存下去。為了保證收購的青梅果品質,榮祺食品兩年前探索透過調高價格鼓勵果農手工摘梅,然而並沒有成功。

全縣青梅一二三產增收超6億元

詔安青梅作為曾經的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果”,如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重新打響品牌?

今年3月29日,青梅上市前夕,詔安縣召開青梅鮮果上市穩產保價工作推進會,並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會議倡導不低於1公斤3。4元保護性收購價,鼓勵果農採取手工採摘方式,對青梅鮮果進行分級處理,提高青梅鮮果銷售的商品率,有效增加收益。凡是在青梅鮮果穩產保價活動中嚴格落實協會倡議的企業和個人,政府將拿出真金白銀給予獎勵。

“政府有政策推動,加上企業執行,這事兒準能成。”詔安縣太平鎮科下村村民沈炳成翻出手機影片:青梅收購季節,果農們騎著摩托車在收購點前排起了長龍。這麼火熱的場景,這麼高的收購價,果農們好多年沒經歷了。

吳雄明介紹,初步測算,手工採摘青梅優果率在80%左右,不僅收購價格高,而且還能大大延長採摘週期,提升兩成的青梅產量。據統計,今年的收購季,詔安青梅產量達7。5萬噸,鮮果產值超3億元,撬動全縣青梅一二三產產值增收超6億元。“去年,這種梅一斤收購價才幾毛錢。今年一斤一塊七。今年不敲,傻人有傻福。一畝地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沈炳成說。

紅星鄉紫梅山莊是詔安縣打造的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之一。在這裡有樹齡達30多年的老青梅樹,被間伐、矮化、壓枝整形。“標準化果園,有兩方面要做,一個是果樹的矮化,第二個是農業機械化的運用。矮化過的,我們有80%以上的果實可以達到3。5釐米以上。2。6釐米以上就是標準果。”詔安縣紫梅山果酒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慶舟說。

不僅如此,該山莊投入了智慧果園系統。透過在梅樹林里加裝感測器,進一步監控果園的種植環境以及土壤肥分的變化。當地政府希望,這樣的標準化種植基地越來越多,到時候,青梅才算得上提質增效、脫胎換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