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同樣是小籠包,為何上海無錫杭州的差距這麼大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飲食2022-05-31
簡介南方則用緊面薄皮,不經發酵,如上海的南翔小籠、江蘇的無錫小籠,包子麵皮裡不僅餡心充足,且有湯滷,無錫有家小籠包的廣告語就說:“一隻小籠一勺滷,甜而不膩剛剛好

小籠饅頭和小籠包有什麼區別

扎一簍小籠走上海,是老無錫人的一個老習慣。

從前無錫人去上海走親訪友,總要扎兩簍伴手禮:一簍無錫小籠,一簍油麵筋。簍子是細竹絲編的,分量輕巧。兩隻簍子不同的是,裝小籠包的竹簍裡多襯了一張荷葉。現在油麵筋全部改用塑膠袋包裝,小籠也改用了考究的紙盒包裝,但竹簍依然保留著,一些懷舊的客人還是喜歡老包裝。

小籠包是上了世界美食榜的。幾年前,曾有國外網站調查,評選出各國最受歡迎的小吃,美國人最愛吃的是甜甜圈,義大利人最愛炸米肉丸子,荷蘭人最愛鬆餅,澳大利亞人最愛肉餡餅,中國人最喜愛的是小籠包。

不同地名下的小籠包

顧名思義,小籠包是用小蒸籠蒸制的小包子。一般大包都用大蒸籠,而小籠蒸制的小包子自然更加精緻、細膩。小籠包一般一籠蒸10只,計劃經濟時代,4只小籠收一兩糧票,一籠就是二兩半。大包則是一兩一隻。北方的小籠麵皮是發酵過的,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慶豐包子,徐州的兩來風包子;南方則用緊面薄皮,不經發酵,如上海的南翔小籠、江蘇的無錫小籠,包子麵皮裡不僅餡心充足,且有湯滷,無錫有家小籠包的廣告語就說:“一隻小籠一勺滷,甜而不膩剛剛好。”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小籠包不僅是一種點心,也常常當作一種主食,在北方一碗稀飯或辣湯,搭配二兩小籠包,就是一頓美味;在南方小籠包店裡同時賣餛飩和酸辣湯,兩下里搭配起來是食客常見之選;如果不在飯點,在街上踱進一家小鋪,叫一碗小餛飩外加兩隻小籠,那就是點心了。小籠包與中國民眾生活的關聯如此緊密,當得上“最喜愛”的名分。

南派小籠包,可以從北宋汴梁(今開封)的灌湯包找到源頭,廣東、滬蘇浙的小籠包,皆大同小異。滬蘇浙小籠包精緻,一般以餡料為名,如鮮肉小籠、鮮蝦小籠、蟹粉小籠等。以地名命名且具美食品牌意義的只有兩種:上海南翔小籠和江蘇無錫小籠。老上海和老無錫都用一個很地方的名稱來稱呼:小籠饅頭。在北方人眼裡,凡饅頭皆無餡,凡有餡都稱包子,而上海人和無錫人卻總把二者混為一談。

杭州小籠不算一個嚴格的品類,因為有發酵和緊面薄皮兩種小籠,發麵小籠來自嵊州,進了杭州以後改叫杭州小籠了。北京有將近2000家小籠包店,其中有500多家是杭州小籠包,十之八九是北方人喜歡的發麵小籠。

嘉興和湖州則有上海小籠、杭州小籠、蘇式小籠、無錫小籠、湯包等多種名稱。南京、蕪湖把小籠包叫作小籠湯包,與揚州人的叫法接近,揚州和泰州的湯包很出名,但以大包為多,因此不會和小籠包相混淆。湯包的稱呼更接近小籠包的源頭,仔細審視長三角的小籠包地圖,便可以發現這種包子的傳播,幾乎就是沿著大運河和長江水道而流播發展的。江南發達的水路交通和密切的經濟互動,使包括食品在內的商品流通非常快捷便利,長三角各地小籠包的傳播和演變,就是餐桌上的歷史。

南翔小籠與無錫小籠都用緊面薄皮,但個頭大小和口味有明顯區別。

南翔小籠體積更小,大約兩個才抵得上一個無錫小籠;同樣的鮮肉餡心、帶湯滷,但餡心不加醬油、不加糖,口味鹹鮮,口感偏於湯包;

無錫小籠餡心則鹹甜交融,更加緊緻。

南翔小籠的傳統搭檔是小餛飩、開洋餛飩,或者豆腐花、蛋皮湯、酸辣湯,據傳是南翔古鎮黃家創制於1871年,它從南翔大肉包發端,逐漸改進而定型為南翔小籠,迎合了上海人富裕和精緻化生活的需求。

無錫古代為縣治,屬常州府。據地方誌記載,常州萬華茶樓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賣加蟹小籠饅頭,開始了江南小籠包的歷史。蘇錫常都是小籠包旺地,常州有小籠包店500多家,無錫有1000餘家,蘇州約1100家。相比之下,嘉興小籠包店只有200多家,湯包店卻有300多家。湖州小籠包店有100多家,湯包店近300家。鎮江有小籠包店100多家,湯包店300多家。南京有小籠包店1100多家,但南京的小籠包與湯包是混稱的,南京小籠的代表是金陵湯包。

創新中贏得一方天地

2017年夏天播出了一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以上海為背景,兩位女主角——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和袁泉飾演的唐晶,約在一家小籠餛飩店說事,各要了一碗三鮮餛飩,一籠無錫小籠。這家實地拍攝的門店位於上海楊浦區北海寧路,名為“錫緣無錫小籠館”。

上海以無錫小籠為招牌的約有170來家店,在南京,無錫小籠雖然被金陵湯包重重包圍,但也開有幾十家店。無錫百年老字號“王興記”曾在美國、日本開出了小籠和餛飩店。近幾年,“錫籠記”也在蘇州崑山、常熟、太倉等市縣開了門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上海是長三角小籠包的高地,有3000多家與小籠包相關的店鋪,分佈於大街小巷,南翔小籠當仁不讓佔據老大地位。2020年夏天,上海兩家南翔小籠老字號——嘉定的南翔食品公司和上海老城隍廟餐飲公司,曾經為了字號商標權對簿公堂。南翔食品旗下現在擁有直營和加盟的跨地區連鎖門店100家左右,老城隍廟餐飲旗下有南翔饅頭店十來家。近年又有一家“老盛昌湯包”迅速崛起,主打蘇州湯包招牌,是以蘇式湯包為招牌的現代快餐店。無錫小籠在滬上的份額依然醒目。

無錫小籠堪稱從湯包發展而來,卻走得最遠的小籠包。所有湯包幾乎都以大容量的湯汁為特徵,美味盡在湯汁裡,餡心幾乎可以忽略,即便從大湯包改為小湯包,進而又變身南京湯包的,也都以湯汁為主,而肉餡口感非常鬆散。但無錫小籠不同,在保留湯包基因的同時,強化餡心口感,無論鮮肉小籠、蟹粉小籠、蝦仁小籠,其餡心都頗緊緻而富於彈性,不僅讓客人感受滷汁的美味,更能享受鮮肉(包括蟹粉、鮮蝦)的美味,創新中贏得了一方新天地。無錫小籠正在進一步精緻化,許多店家已棄10只一籠的蒸籠,改用4只一籠,出品更為精緻。

近代無錫因工商業繁榮而被譽為“小上海”,與大上海的關係密切,大量無錫人進入上海謀生、創業。無錫小籠流入上海,便是客商往來流通的結果。據20世紀40年代遊客遊記,上海人坐火車去無錫遊覽,玩過太湖黿頭渚後,坐船回城,乘車返滬前,總會去品嚐三鳳橋肉骨頭和王興記、拱北樓小籠饅頭,順手還得帶一些回去與家人分享;而無錫人去上海探親、辦事,也不會忘記給親戚朋友帶點東西。久而久之,扎一簍小籠當伴手禮就成為一種習慣。

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交通方式和商品交易有了極大變化,人們完全可以透過網路在網上買到各種美味。但是,小籠包有些特殊,要麼在店內堂吃,要麼到店裡現扎一簍,當天享用,冰鮮之類便遜色太多。所以扎一簍小籠的習慣還會持續下去,無論時代怎麼發展,“好吃”是永恆不變的硬道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吳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