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由 傳統活兒 發表于 飲食2022-01-05
簡介”——《南史·張貴妃傳》 ♡ 唐代女人的百變髮式唐代女子的髮式十分考究,發明的髮式不下百種,見之於史料記載的名稱有:迎春髻、反綰髻、遊樂髻、奉聖髻、墮馬髻、瑤臺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靈蛇髻、飛仙髻、百合分髾髻、同心髻(也稱交心髻)、愁來髻

芙蓉髻是什麼朝代

託尼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出了正月,又到了大家翻過山川和大海,趕回國際大都市的時候了。新年新氣象,髮型也得煥然一新,於是就吃了一波託尼大師的安利。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23號Tony很好記的(圖片 | 冷兔公眾號)

只不過,當我頂著被託尼操作出來的明星造型,走在陽光大道上,似乎看到了許多平行時空的自己!

我不禁對天哀嚎:no!!!託尼!!這樣的髮型沒有靈魂!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朝美人云鬢花顏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告別國際託尼頭,我們國家幾千年前唐朝美人如何捯飭自己的濃密秀髮。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部分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圖片 | 搜狗百科)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部分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圖片 | 搜狗百科)

你瞧,那貴妃緩緩起身,她烏黑的頭髮像雲朵一樣柔軟起伏,映著臉兒越發精緻小巧,肌膚粉白,金色的步搖在髮間流動,她周身圍繞著暖融融的香氣。不要說男人,怕是女人都會心動吧!

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頭髮就是身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史上有成湯剪髮以祈雨,曹操割發以代首。漢族男女都要蓄髮,男子以冠巾束髮,女子以所梳髮飾雅緻精巧為美。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女子髻發戴透額羅,敦煌壁畫(圖片 | 才府·雲鬢簪斜藏舊夢)

一頭烏黑的頭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不僅有審美功能,還關係到禮儀制度、社會風俗、文人生命意識、宗教文化、異域文化等。

《論語·憲問篇》更有儒家將髮型視為文明教化的功用: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在佛教教義中,也要求信徒剃去頭髮,以便達到六根清淨、涅槃重生的境界,圓寂後還要供奉佛發;道教更有專門掌管頭髮的神仙。在倫理道德上,我國祖先也很早就重視了頭髮的功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一頭濃密秀美的頭髮,不僅可以展現出世家子弟的風姿綽約和美人的柔美嫋娜,還能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地位。

“貴妃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鑑。特聰慧,有神采。進止閒華,容色端麗,每瞻視眄睞,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嘗於閣上靚妝,臨於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南史·張貴妃傳》

♡ 唐代女人的百變髮式

唐代女子的髮式十分考究,發明的髮式不下百種,見之於史料記載的名稱有:迎春髻、反綰髻、遊樂髻、奉聖髻、墮馬髻、瑤臺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靈蛇髻、飛仙髻、百合分髾髻、同心髻(也稱交心髻)、愁來髻、歸順髻、迎唐髻、鬧掃妝髻、盤桓髻、驚鵠髻、回鶻髻、驚鶴髻、烏蠻髻、烏雲髻、拋家髻、峨髻、翠髻、寶髻、平蕃髻、長樂髻、三角髻、鸞鳳髻、螺髻、雲髻、雙螺髻、半翻髻、雙刀半翻髻、雙丫髻、垂練式雙髻、雙鬟望仙髻、九騎仙髻、十二鬟仙髻等等。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女子回鶻髻髮式。河南洛陽關林出土唐三彩俑(圖片 | 才府·雲鬢簪斜藏舊夢)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女子丫鬟髮式,湖北武昌出土(圖片 | 才府·雲鬢簪斜藏舊夢)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烏蠻髻女子髮式,西安鮮于庚出土唐三彩俑(圖片 | 才府·雲鬢簪斜藏舊夢)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女子飾花點妝,西安出土唐三彩俑(圖片 | 才府·雲鬢簪斜藏舊夢)

♡ 唐代髮式變化小規律

唐代初期,女子髮髻大多呈低平狀,形式變化較少。之後,隨著社會風氣的進一步開放,異族文化的傳入,唐代女子的髮髻變得更為活潑多樣。隨著日益增長的民族自信,女子的髮式也是愈發高聳。半翻髻可以看作是當時的流行時尚。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半翻髻(圖片 | 中國妝束)

到了玄宗年間,髮髻高度逐漸增高,高聳的髮髻和雙鬢抱面的髮式受到女子追捧。

我們從古裝劇中常聽到的“丫鬟“一詞,原本是指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髮髻“”——”雙環髻“(又稱”垂環“)。這種髮髻樣式要將頭髮從中間向兩側分開,再分別梳起,兩個小兔耳朵,天真可愛,又像枝丫,也叫作“丫髻”,凡未成年或成年未嫁者多梳此髮式。多為年輕女僕或婢女用,後逐漸變為她們的代名詞。

在唐代末年,女子的髮髻以墮馬髻和鬧掃妝髻為主,髮髻又逐漸偏低。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墓壁畫中梳雙丫髻的仕女(圖片 | 月雅書畫)

可以說唐代的髮式,很好的展現了唐代的風俗變化與審美情趣,讓人看到了盛世中人們蓬勃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當然,這麼多精美的髮式,需要的不只是一雙巧手,更需要驚人的髮量呢!這可為難到當今頭頂稀薄的年輕人了,哈哈!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國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佩戴假髮的習慣了,起初是作為上流社會婦女的裝飾,可以使髮型顯得更加濃密有變化,便於新增裝飾品。到漢朝依據《周禮》制定髮型與髮式。到元朝時出現一種叫“鬏髻”的假髻,直至清朝也很流行。建國後人們才少有佩戴假髮的習慣。

最後我們看看唐代婦女髮型的多樣性及變化趨勢。

從出土及現存文物,看1000多年前唐朝女性如何在頭上演繹絕世風華

唐代女性發型(圖片 | 百度文庫《唐代婦女服飾與化妝》)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