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由 奕斐有話說 發表于 飲食2023-01-25
簡介這樣一來二去,雙方就變成一個競爭體系來互相證明我做的才是對的,一旦家庭關係裡面出現每個人都想證明我是對的,我才是最好的方式時,這個家庭關係就非常容易出問題

想要炒飯什麼意思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是各不相同的。”說是誤區也好,認識也罷,這都是我還未深入做家庭研究時,對待家庭的看法。

我之所以認為幸福的家庭相似,是取決於他們都非常相愛,而不幸的家庭,由於他們之間的不相愛,之間的互不理解,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我當時得出結論,想要一個家庭和諧,只要非常相愛就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那再加上理解換位思考,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然而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幸福的家庭的確很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其實也是相似的。

01

矛盾的產生一:“為你好”並不能被感受到“為我好”

簡單來說,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動,我們的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動。

從原先中國傳統的家庭主義(即一個家庭是以整個家庭的利益為主,個人利益置於其之下)逐漸演變成當今以個體主義為主的家庭(家庭成為了個體追求幸福的途徑之一)。

我們每個人不管願意不願意,覺得好或不好,都在發生著這樣的變化,我們潛移默化的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形成了家庭個人權利的概念;我們慢慢地從追求集體利益變成追求個人幸福,開始有了家庭內部的隱私。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正是因為這種變遷,導致我們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很難再拿一個整體的利益去說服別人,也很難再拿整體的利益去要求A該幹嘛,B該做什麼;我們每個個體有了自己堅持的立場和尋求幸福的標準,所以如果我們無法劃分好“三件事”之間的界限,個體的權力被侵犯時,矛盾自然就出來了。

因此,很多時候家庭出現衝突和矛盾,緣由都不是因為我想要讓你過得不好,想給你使絆子;反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想為了對方好,想讓對方感覺更加舒服,無法準確停在這“三件事”的邊界線外,所以才去做了很多的事情,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矛盾的出現。

比如,我在研究時發現,經常有剛結婚的小夫妻抱怨,婆婆會不經同意跑到自己的房間裡,覺得婆婆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可有意思的是,我在做老人研究的時候,老人給出的回答卻是截然相反,他們的初衷完全是想要幫孩子們收拾一下東西,想幫年輕一代減輕負擔而已。一旦這種好意不能被雙方同時贊同感受到的時候,矛盾衝突也就產生了。

02

矛盾的產生之二:誰是我的家庭成員

我們怎麼確定這個家中

誰是你的家庭成員

誰是這個家的主人也是維護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雙方對其的界定不同,矛盾其實也很容易爆發。

可研究裡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老人、年輕的妻子、年輕的丈夫之間,其實對於家庭的認同都是不同的。

普遍男性對“誰是我家人”的定義明顯要比女性更加寬泛。當被問道“誰是你的家裡人,你覺得現在誰屬於你的大小家庭”時,男性一般會把他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配偶的全都歸進小家庭裡,而大家庭則可能會把七大姑八大姨等一些親戚都算進去。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但當這個問題落到女性頭上時,很多女性則會反問,你講的是小家庭還是大家庭?因為在她們眼中,小家庭往往只是夫妻兩個人的家(可能會帶個一個孩子);大家庭可能只會包含自己的父母或者是配偶的父母。

所以因為如此不同的定義,我們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就會致使雙方產生很多互相不能理解的矛盾。

比如,男方把七大姑八大姨的事列為我要承擔的事情,而女方就會覺得憑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的事你也要去解決,這明明跟我們家沒有關係,你應該首先要保障我小家庭的利益等諸如此類的分歧。

03

矛盾三,理想模式“一碗湯,兩扇門”很難實現

大部分人都很怕這些矛盾的發生,因此對家庭的居住模式有一種理想的設定,叫“一碗湯,兩扇門”。它的意思是,老的小的最好不住在一起,但是距離夠近,端一碗湯從自家門洞到你家那個門洞,它還是暖和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們既保有距離,又可以互相照顧。

在這種設定下,兩扇門其實就可以看成一種阻礙矛盾發生的明確邊界。

但問題是,在上海這個地界,如果想在一個地段裡同時買兩套房子卻不是一個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情況下,這種理想很難實現,那麼兩代人居住在一個屋簷下如何能保證不侵犯每個個體的利益,不過界就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有很多的有智慧的人就把這件事處理的非常好。

比如,我一個女性朋友嫁到男性的家裡跟著老人一起住,她內心其實對房子的裝修是非常不滿意的,但由於房子是老人買的,所以她即便不滿意也沒有要求什麼。

但我到她家的時候卻發現了個特別有意思的場景,他們整個客廳雖然是一個棕色調的佈景,棕色的沙發,棕色的茶几,白色的牆壁,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五六十歲人的審美。結果一走進她的房間,呈現的全然是另外一個樣子:粉色的牆壁,白色的床,整個一非常日系的美少女風格。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看我如此詫異,她告知我,她雖然沒有辦法做到兩個門洞,也沒有權力去改變整個房子的佈局,但是她去試著說服她的先生和公公婆婆,來為自己爭取到了這樣的一種權利“自己的房間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佈置”,這樣就變成了屬於她自己的獨立空間。

我們能發現她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狀態,為自己建造了一個“門洞”。這也是我覺得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在“兩扇門一碗湯”做不到的時候,能想辦法給自己建一個這樣的“門洞”是相當可貴的。

04

解決方法一:區分你的事,我的事和我們的事

“衝突”的背後藏著一個共同的規律:中國人在家庭關係裡各自的邊界感極其之弱。換言之,可以理解為:在家庭關係裡,我們總是無法很好的區分開“你”的事,“我”的事和“我們”的事。(也就是我前文所提的“三件事”)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由於受到“家庭主義”文化的影響,人們總是會覺得都是一家人了,就不要分彼此,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所以,你的事我可以代替你做決策。但是這樣一種模式在兩個人有分歧的時候,就能容易形成矛盾。

因此,雖然家人是互助的,但依然要有“你的事”、“我的事”和“我們的事”這樣的區分。

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是就對“個體”與“我”的事進行判斷,我們要拎清這是誰的事,誰承擔責任和後果,雖然旁邊的人雖然可以有自己的建議,但無論他做的我喜歡或不喜歡,都應該讓他做主,我們也應該尊重他的做法。同理,當這件事是我做主時,對方也要尊重我一樣。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比如,妻子的職業選擇就是妻子的事情,雖然家人會給各種意見建議,但是,總體上是她個人的事情。我遇到很多的女性,她們在生好孩子後一直猶豫不決要不要做全職太太,她們的內心並不希望放棄職業,但是她們的先生或其他家人強烈要求她必須做全職太太,這樣才能照顧好孩子。

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力決定別人的人生,放棄工作後的很多的責任是由女性自己來承擔的,所以家人要學會把這個權利要交還給她。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作為丈夫來講,比較好的方式是跟妻子溝通說,現在我們家庭裡面出現孩子沒有人能及時照顧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去處理,我能做到什麼樣的情況,你能做到什麼樣的情況,如果做不到,或者有什麼其它問題我們還有什麼別的方案你自己可以來這麼做。

最後的決策一定是由承擔責任者方來做的。女性即使最後決定犧牲職業發展來照顧家庭,也要讓家人清楚的看到這種犧牲,而不是在共同決策的情況下,稀裡糊塗地或者理所當然地做了決定,這會為以後的家庭生活埋下地雷。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丈夫和外界的交往會有自己的方式,妻子也要清楚的知道那是他的事情,只要不影響妻子的生活,妻子無權改變丈夫的交友模式;如果影響了,也只能提出減少影響的要求,但是具體怎麼做,依然是丈夫自己的決策,不能以“愛不愛”作為一個標準要求對方嚴格按照我的想法來做。

這樣,區分開你的事和我的事,能很好地劃定彼此干涉的界限。

比較複雜的是我們的事,比如照顧孩子、家務勞動,這些事情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這時候要用“權責利一致”原則來解決。

05

解決方法二:權責利一致

我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家庭最容易產生衝突的階段是孩子出生後。因為孩子的事情是“我們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干涉。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細化分工,分工後要堅持權責利一致原則。

也就是說,誰承擔某項家庭任務,誰就能決定這個任務用什麼方式完成,完成的結果如果是好的,那他得到肯定和好處;如果不好,那也是他承擔責任或懲罰。其他人最多能提提建議,而沒有權力要求對方按照我說的做。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比如孩子的餵養是由老人來承擔的,那麼怎麼喂,吃什麼,就只能由老人來決定了,年輕的媽媽不能因為看不慣而像對待保姆一樣要求他每天,每個動作按照我說的做。如果你實在看不慣,你就要考慮是不是你自己來承擔這個任務。

家務勞動也是同理。

比如,婆婆過來跟媳婦住在一起,負責做菜炒飯,雖然媳婦偶爾也會做飯,會有想吃的東西,但是既然婆婆住過來了負責起這件事了,她便就承擔起做主權,她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我們不能要求她要把吃的做成我愛吃的東西。

如果你想吃你愛吃東西,那就必須自己做,因為這事是由她決定,她來做主的。當然,你可以提建議,或者在她做得合你胃口時,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這是你喜歡的。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學會去尊重對方的權利,也去認可他的責任;你會發現對方反過來也會尊重你的權利。

比如,在吃喝拉撒方面我就一直跟我兒子和女兒講,外婆負責的東西媽媽有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媽媽覺得外婆的方式有它的合理性,媽媽不能自己來做,所以我們得遵照外婆的方式。同樣的,我在管理孩子學習的時候,外婆就會覺得這個是我的許可權,她也不會像一般老人那樣,在看不慣的地方來過分袒護他們。

所以這是一種相互的影響,如果我們有一方想要去幹涉另外一方,對方就會有個反彈,覺得你這個看不慣我,你自己也做的不好,我也會告訴你哪些你不好;這樣一來二去,雙方就變成一個競爭體系來互相證明我做的才是對的,一旦家庭關係裡面出現每個人都想證明我是對的,我才是最好的方式時,這個家庭關係就非常容易出問題。

想要家庭保持和諧不緊張,理清這“三件事”必不可少

總的來說,權責利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假設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既把權責利搞混了,又冠上了愛的名義,那麼到最後問題攪和在一起時,將會永遠說不清楚。

所以,即使是再相愛的關係,每個個體依然是獨立的,他有權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只是告訴他,做這些事情我的反應是什麼,做這些事情我會對此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措施,這是我的權利邊界,我們不能在他還沒做這些事情之前就想著要時時刻刻捆綁他,監督他,想著怎麼控制他來預防未來發生這些事情,這是不管怎麼相愛都沒有的權利。

因此,權責利一致的背後很重要一點就是你要放下你的價值觀,假設事情不是你來承擔,你即使覺得有更好的方式,也請你保留自己的想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