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由 我是茶太太 發表于 飲食2023-01-23
簡介這燒麥內餡香氣十足,油光十足吃下去不覺膩味,外表的麵皮晶瑩剔透,薄到可以看到餡料的顏色,再上鍋蒸後表皮卻不會破裂,整體的外表像玉質的石榴

都一處的燒麥有米嗎

在中國,南方食物的流派大致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閩南地區的功夫菜,一種就是川蜀地區的麻辣鮮香的美食。今天小編為各位食客帶來的就是偏向閩南地區的風味小吃——燒麥。燒麥的來源其實是不好確定的,燒麥發源於北方,但後來種種經歷,流傳到南方,在南方一帶發揚光大。小編熟知的也是那是南方的燒麥,南方的燒麥在早茶方面的表現方面尤為出色,基本上南方早茶餐點上都會有燒麥。下面小編為各位食客走進燒麥的歷史故事。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關於燒麥這一名字的來歷,有種種說法,眾口不一,大致被人們認可的是兩種。一種是:早在乾隆年間,有一家姓王的人家,在北京門的鮮魚口開了一家浮山燒麥館,製作燒麥還有各種炸菜以及各種民間有名的菜。據說有年除夕從通州出訪回來,路過浮山燒麥館,就進去點了一份燒麥。這燒麥內餡香氣十足,油光十足吃下去不覺膩味,外表的麵皮晶瑩剔透,薄到可以看到餡料的顏色,再上鍋蒸後表皮卻不會破裂,整體的外表像玉質的石榴。乾隆使用之後讚不絕口,回到紫禁宮後,依然讚不絕口,親手題字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令人制成牌匾送去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宣告大氣,成為北京的名吃。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說燒麥其實是起源於呼和浩特。當初清朝的餒遠,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當時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兄弟一起賣包子,後來哥哥成了家,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哥所有,弟弟在店裡打工,賣包子的錢給哥哥,善良的弟弟拿到的薪資只能夠維持溫飽,但想攢些錢成家立業就不可能了,於是弟弟為了增加收入,在包包子的時候,也準備了一些皮薄開口的“包子”,分開來賣,把賣包子的錢交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當地人非常喜歡這種“包子”。就取名“稍賣”,後來,名字不斷的變遷就該叫燒麥了。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燒麥雖然在南方非常容易見到,但其製作方面卻絲毫不簡單。先說燒麥皮,首先,土豆劈成四段,放到滾水中煮熟,撈出瀝乾水分去掉皮,碾成泥狀和生粉面粉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合成圓潤的麵糰,等土豆的溫度在麵糰中稍微變涼,分成面劑子,趕燒麥皮的過程非常需要技巧,因為燒麥上部要像花朵一樣,這是燒麥的標誌。其次是燒麥的餡料調製,南方的燒麥大部分的都是用糯米制成餡料。因此對,糯米飯的處理格外仔細,糯米事先用水浸泡五個小時,放進蒸籠蒸熟,自然吹涼。香菇切丁,玉米粒粒分明,再添少許蝦滑,攪拌均勻。熱鍋冷油,等到油微微冒出白煙,下蔥薑蒜炸香,倒入肉餡,香菇丁翻炒,直到肉餡的表皮沒了血色,放醬油,鹽,味精,五香粉等調料,倒入適合高湯,和糯米飯拌勻,餡料就這麼調好了。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上鍋蒸好的燒麥,頂端的開口冒著熱騰騰的蒸汽,誘人的醬米香飄散而出。糯米相較於品嚐的大米,顆粒更加晶瑩,更加勁道有嚼頭,米油脂更充分,蒸熟後的光澤更加誘人。與特製的醬汁拌勻後,醬油晶瑩的褐色,和米粒的晶瑩相得益彰。燒麥皮的薄透感晶瑩剔透,在外部觀察燒麥像是包含的紫玉的白石榴,帶著絲絲的食物的香氣。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這樣美味怪不得常常出現在南方大大小小的餐桌上,成為早茶,下午茶的不二之選。小編在第一次食用燒麥的時候,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恨不得一頓三餐全都有燒麥。相對於北方的燒麥,南方的燒麥更顯得清淡,北方的燒麥都是以大葷為餡料,比如北方回族的羊肉燒麥,就以羊肉為主,糯米只是作為輔料,北方的燒麥個頭較小按籠賣,不像南方按個賣。

食在南方,早年中國吸引帝王的地方小吃,民間御食

南方風味燒麥

按照外表排序的話,最好看的燒麥確實內蒙古的燒麥。筋麵粉和勻,用專用的燒麥錘擀皮,麵皮要求就是薄,要趕出花邊來來較好,因此燒麥還有個別稱“稍美”,就是因為它外表好看,頂端像花一樣。燒麥皮薄似蟬翼,但卻經水汽蒸騰不破,就能看出廚師的工地,揉麵的力道在這裡全都體現,揉麵都是巧勁,把力道全都揉進面裡。聽了小編的介紹,不知道各位食客有沒有想去南方試吃一趟的衝動,小編現在都心動不已,想在品嚐一次南方的燒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