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還在“蘿蔔加大棒”式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

由 發憤的草莓 發表于 飲食2022-07-26
簡介實驗進行了兩週,隨後研究者發現:不期待獎勵組和沒有獎勵組的孩子,依然畫得很開心

蘿蔔加棒槌什麼意思

一個孩子能積極主動地做事,有內驅力,父母都想捧起來多親幾口。

上一篇《總在盯著分數,別漏了培養這個特質,孩子未來職場的關鍵力》說到,讓孩子積極主動做事太重要了。

說到調動積極性,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方法是什麼?

是不是做好了有獎,有錯了就懲罰?

還在“蘿蔔加大棒”式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

比如你是媽媽,每當孩子說對一個英語單詞,你就獎勵他錢;

你是老闆,想要讓員工上班不遲到,進行打卡制度,遲到了就罰錢。

獎罰分明,是傳統上調動一個人積極性的方法,所謂“蘿蔔加大棒”。

可是,這種手段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都沒有問題呢?

01

想象一下,但凡做不好就要挨別人一下鞭子+一頓臭罵,以後你每當做這件事,眼前自然浮現就是這麼不美好的畫面,充滿恐懼。

從此,這件事只會讓你想逃避,如果沒有人管的時候,你想跑多遠就有多遠。

所以,嚴厲的懲罰不一定能真正調動積極主動性,這個你應該沒有異議。

但,獎賞也會傷人,你可能想不到。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就是學術史上第一個質疑獎勵的人。

還在“蘿蔔加大棒”式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

直覺上,我們都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現金放下去,立刻能激發人們動起來。但站在較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獎勵的效果值得商榷。

在《驅動力:在獎勵與懲罰已全然失效的當下,如何煥發人的熱情》這本書裡,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研究者找了三組孩子,讓他們在房間裡自由塗鴉。

在第一組孩子開始畫畫前,研究者就告訴他們,完成一次畫畫任務會發獎勵。這是有期待獎勵組。

對於第二組的孩子,研究者只是問他們願不願意畫,事後也會給他們獎勵,但不會提前告知。這是不期待獎勵組。

而對於第三組小孩子,不論他們有沒有畫畫,研究者一點獎勵都不給他們。這是沒有獎勵組。

實驗進行了兩週,隨後研究者發現:不期待獎勵組和沒有獎勵組的孩子,依然畫得很開心。

但每次總被告訴會有獎勵的那一組孩子,願意花在畫畫任務上的時間明顯少了。

02

感覺獎勵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可是為什麼總是被告知“完成了就有賞”的那一組,時間長了反而主動性下降?

這個現象在大人身上也有,比如,一份興趣變成了一份職業,與金錢獎勵掛鉤時,感覺就變得非常微妙。

美國心理學家,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社會學界著名學者愛德華。德西(Deci Edward L。)在這方面做了細緻的研究。

1969年,當愛德華。德西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好奇:

孩子小時候往往有很強烈的好奇心,主動探索周圍的一切,可是為什麼上學後,反而在求知學習這件事上動力不夠?

還在“蘿蔔加大棒”式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

當時主流思想受行為主義主導,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麼為了追求獎勵,要麼為了逃避懲罰。

缺少動力是因為獎勵不夠,所以要加大對孩子的獎勵。

但德西在細緻的觀察後提出新觀點,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們”,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他們能激勵自己”。

他比前面說到的質疑獎勵的羅伯特。懷特再進一步,第一個透過設計實驗證明了“獎賞會有副作用”。

這個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

幸運的是,他在1977年遇到了後來的合作者——最好的朋友、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教授理查德·瑞安(Ryan Richard M。)。

瑞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的背景形成完美互補,兩人合作研究,讓德西的結論站穩了腳跟。

03

“蘿蔔加大棒”的方法,在少數場景下有效,在長期效果上有限,該怎麼辦呢?

德西他們認為,人類有“發現新奇事物、進行挑戰、拓展並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和學習的內在傾向”。

也就是說,人的行為不像馬戲團裡的普通動物、實驗室裡的小白鼠那樣,透過獎懲就能簡單地長久地強化行為。

還在“蘿蔔加大棒”式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

我們擁有更獨特的情感,能不靠外界獎賞,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當中。

而這種動力就蘊含在他和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當中。

這種動力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 End -

作者:發憤的草莓,乾貨新書《現在就幹》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遊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餘耕耘公眾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