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由 平凡女子liz 發表于 運動2023-02-07
簡介當丈夫不理解,婆婆不理解,妯娌不理解時,楊柳有的時候也很懷疑自己的做法,但是想了想“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向前走了,哪怕最後,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和蘇梁離了婚,她還是堅持著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孩子會得強迫症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有一天,你有自己的孩子了,你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你是否曾經想過,你也會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把自己的孩子送進補習班,因為再不努力就會輸在

“起跑線”上?

你是否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可能千百般的不如意,所以,未來只能把希望放在孩子的身上,所以,他就是我們的重心?

關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一樣的看法,誰也不能說誰的方法就是對的。但是對於很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懂,為何媽媽的愛碰上了

“教育”,竟會如此沉重呢?

作家未夕,透過她筆下的《以子之名》,講述了中國教育背景下,三位媽媽與自己孩子的教育故事,以及背後他們各自的成長,故事展現的是升學洪流下很多家庭的縮影,聚焦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背後的殘酷與溫情。

在媽媽的眼中,那個與她血脈相連,牽筋動骨的小孩,他的未來,是媽媽們下半輩子的希望。所以,為了孩子,她們犧牲了很多,但是一想到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便忍了下來。

孩子的成長,也是媽媽的成長,也是一個家庭的成長。其實,人生的重心,或許正如蘇梁說的那般,順其自然。孩子的成長,媽媽們得有勇氣隨他去。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01

一切為了孩子,就是對的嗎?

一個人,和愛的人,組成一個家庭,最初的時候,我們都想著,一起慢慢地變老。所以,對於孩子出生以後的事情,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太清晰的計劃。就像《以子為名》裡的楊柳。

最初的時候,她也只是想著和蘇梁平平凡凡地過一輩子。

後來,孩子出生了,原本對孩子的教育,她也沒有太大的執著,直到單位的同事一直在猛誇這

“孩子是這輩子的財富”,她才想起來,關於孩子的到來,她並沒有從一開始就非常地重視。

所以,從那時起,楊柳開始了在蘇梁眼裡

“何必呢”的日子。從孩子一歲多開始,便開始各種早教,幾乎市面上有什麼她從來不會給孩子落下。

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紀,她拼了命地想讓孩子去省城的幼兒園,再後來,發現妯娌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也堅持把孩子送過去,哪怕這樣的選擇,是給自己的工作增添了各種麻煩。

後來,該上學了,為了去好一點的學校,不惜一切代價地買了學區房。之後,她開始信奉

“金字塔”頂端的言論,拼了命地想讓兒子變得優秀,用蘇梁的話說:“非要兒子去當狀元”。

當丈夫不理解,婆婆不理解,妯娌不理解時,楊柳有的時候也很懷疑自己的做法,但是想了想

“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向前走了,哪怕最後,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和蘇梁離了婚,她還是堅持著自己的選擇。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那麼這一切,難道就沒有問題嗎?難道這一切的選擇就是對的嗎?不管多麼瘋狂,都得讓所有人體諒你嗎?

多少的父母,其實打著

“為了孩子好”的名號,不停地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就像裡面的那位老師,她什麼都好,在工作上也很有能力,而她的同事卻並不是努力拔尖的人,但是這位老師的孩子,卻總比那位懶散同事的兒子差。

到最後,兒子在這種壓力之下,抑鬱了。最終,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她還是得放棄對分數的執著。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02

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好結果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好結果。

“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本身該有的生長規律。如果我們為了讓他長得高一點,快一點,我們人為地幫他們拔高,到最後,所有的禾苗都會枯萎的。

這個道理,和教育孩子是差不多的。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本身的特點,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參加補習班,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藝術,學得好還是不好,主要還得看他們自身的天賦和興趣。

而那些鼓吹著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天賦是可以養成的”人,他們卻忘了孩子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成長有著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就像蘇望,他對學習的興趣不大,他也成不了班級裡的佼佼者,但是他卻很喜歡幫忙媽媽做家務。只是大人們卻忽視了孩子的選擇,一味地想讓他去學習,不然的話,說不定蘇望會成為一位精通廚藝的暖男。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大家放棄努力,而是我們在努力之前,得先考慮一下,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是否有意義。

方向正確,我們再把勁兒投入其中,未來我們才能收到努力的正面反饋。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圖片來源:噹噹網)

03

人生的重心,其實是共同成長

在這本書中,相較於楊柳與那位女老師對孩子補習的執著,楊柳的妯娌卻很少把心思花在孩子的學習上。

本身,他們的經濟條件比楊柳好,所以,當楊柳為兒子拼命爭取好學校,好老師,好的培訓班的同時,他們卻認為這世上沒有什麼是錢解決不了的。

所以,關於孩子的學習,他們都是很淡然地看待。蘇望小的時候是很羨慕他的堂哥,因為他從來沒有被逼著寫作業,被逼著上補習班,被逼著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他有很多時間可以玩。

然而,很多事情的轉折,大概就在他們升入初中的轉折點吧。雖然蘇望一直沒能擁有拿得出的成績,但好在他的抗壓能力強,後來慢慢地進步了,至於初中,或許他和媽媽都覺得,上了初中就沒有補習班了。

而女老師的孩子,為了到好一點的初中,逼著兒子參加各種比賽,就想著拿下一個一等獎。但是,她也看到,孩子已經有點繃不住了,最後孩子崩潰了。再後來,她對孩子上初中的要求就是輕鬆快樂就好。

而楊柳的妯娌,雖然孩子的學習不曾讓他煩惱,但是她和丈夫的關係也開始出現矛盾,孩子的習慣養成以前沒怎麼抓,現在他即將上初中了,她想好好帶著孩子,卻發現,有些事情好像有點晚了。

而故事裡的各位爸爸,好像對於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太多的參與,在他們看來,這日子過得下去就好。這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會,夫妻雙方生了孩子,結果帶孩子,教育孩子卻成了母親一個人的責任的殘酷現實。

看到故事裡瘋狂的媽媽們,我們幾乎都會說,太辛苦了,太難了,太瘋魔了。可是,在媽媽的認知裡,她們懂得,把孩子教育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他們卻錯誤地認為,教育好孩子,就是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她們從始至終都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靈成長。

最好的成長,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畢竟,他們是第一次當孩子,而我們,是第一次當爸媽。生活的重心,應該是擁有

“隨他去”的勇氣,然後更多地專注於孩子品格和能力方面的培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