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百年老包子“訴說”褶子裡的秘密:清朝小店延綿的非遺味道

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飲食2022-07-18
簡介當日,第八批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傳統土豆老包子製作技藝正式授牌,接過牌匾的陳敏,眼裡閃著淚花,她很慶幸,這份傳統美味沒在她手上“斷檔”

羊眼包子幾個褶子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百年老包子“訴說”褶子裡的秘密:清朝小店延綿的非遺味道

圖為剛出鍋的包子。張瑋攝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百年老包子“訴說”褶子裡的秘密:清朝小店延綿的非遺味道

圖為第八批呼和浩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傳統土豆老包子製作技藝正式授牌。張瑋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25日電題:百年老包子“訴說”褶子裡的秘密:清朝小店延綿的非遺味道

中新網記者張瑋

“這門老包子技藝已經傳承了上百年,從太爺爺的一間小包子鋪開始,口口相傳至今,仍是食客們追尋的獨特美味。”25日,傳統土豆老包子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陳敏的驕傲溢於言表。

當日,第八批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傳統土豆老包子製作技藝正式授牌,接過牌匾的陳敏,眼裡閃著淚花,她很慶幸,這份傳統美味沒在她手上“斷檔”。

清朝光緒年間,“瑞福祥記”包子鋪誕生在土默特平原,從那時起,老包子的製作技藝就初步成型。

陳敏的婆婆孫美霞是第四代傳承人,今年69歲她仍能清晰地回憶起:“包子鋪在我爺爺手裡到達鼎盛時期,小小的包子鋪一整天都會炊煙裊裊,顧客絡繹不絕。”

從小和老包子打交道的孫美霞,從爺爺及父親手裡學會了這門手藝。長大後的孫美霞成功考學,畢業後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便無暇顧及包子鋪。

“老包子的技藝在我這兒‘斷檔’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提起,孫美霞依然難掩遺憾。

直到陳敏嫁入孫美霞家,她發現兒媳是個心靈手巧的“美食家”,便重新燃起了要繼續傳承老包子製作技藝的信心。

“老包子用料講究,製作工藝複雜。原料選取上等精豬肉、河套石磨麵粉、武川土豆、正宗白芝麻香油、草原野沙蔥等新鮮食材,需要十幾道傳統工藝才能製作而成。”陳敏如今道出製作工藝輕鬆且自信。

然而,1981年出生的陳敏也曾在學習製作老包子的過程中想過放棄。

“當時還年輕的我,雖然熱衷於美食,但也會在製作過程中選擇便捷的路徑去滿足味蕾。可是,最傳統的美味是不允許走捷徑的。”回想學習之初,陳敏會被自己逗樂。

陳敏告訴記者,老包子的製作工藝很考究,看似簡單的發麵,她都學了好久。“用老酵頭做引子,麵粉和鹼的比例需要非常精準。”

“太難了!打餡兒都需要順時針打100下。”陳敏也曾和婆婆說過,“媽,這個營生我幹不了,你交給我別人吧。”

孫美霞總是覺得兒媳身上有傳承這門兒手藝的“天賦”,便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她,並給陳敏講了很多老包子鋪的故事。

陳敏說:“我真的是被祖輩的故事感染了,這是他們留給我們的財富,不能在我這兒消失了。”

發麵發不好,包子進鍋是多大,出鍋時還是多大;打餡兒調料比例放不對,味道就會千差萬別;褶子收不好,蒸出來的包子七斜八歪的……

孫美霞告訴記者,家人都很支援陳敏。“她練習的不合格的包子,全家人‘照單全收’。”

就這樣,2012年開始跟著婆婆學習老包子製作技藝的陳敏終於成功了。2015年,她鼓起勇氣申請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021年,老包子被成功列入非遺專案擴充套件名錄。

歷經5代人的創新改良,老包子精益求精的傳統制作技藝流傳至今。

2016年,陳敏打造的“非遺味道”傳統包子鋪開門納客,她說,經過上百個春夏秋冬,這份美味仍保持不變,所以她給自己的老包子取名“六度包子”。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官方訊息稱,“六度老包子”是呼和浩特市目前唯一的包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的陳敏已然擁有了“賣油翁”的高超技藝,發麵、打餡兒、捏褶兒,分毫不差,出籠的包子都一模一樣,很難想象是純手工製作。

目前,老包子除了在餐廳內現做現賣外,陳敏還發展了冷鏈產業,速凍老包子進了商超,每天的銷量在5000多個。

陳敏說,14歲的兒子現在特別願意跟著她和婆婆一起研究老包子,“我想把這個技藝傳承給下一代,這對我來說,特別有成就感。”(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