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由 林藥師線上解藥 發表于 娛樂2022-06-26
簡介許多血脂紊亂的患者往往進食過快,這會導致脾胃之氣受損,引起消化不良,使食物不能有效吸收而形成脂肪堆積

血稠有什麼方法可以調節

血稠這一說法,想來大家並不陌生。許多人一聽“血稠”馬上會想是不是意味著血脂高了?是不是吃得太油膩?血液黏稠、流得慢了豈不就意味著

血栓、心梗、中風

都要來了嗎?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身邊的體重稍重的長輩們流傳著“

改善血稠每天8杯水、多吃海藻”

的說法,甚者寄望於市面上宣稱能稀釋血液的保健品、醫療器材來改善“血稠”。

血稠與血脂高是一回事嗎?血脂高飲食應注意什麼??一起來和林藥師看看吧~

血稠就是血脂高?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血稠”

並不是醫學術語,任何醫學教科書或者診治手冊中都沒有“血稠”這個民間流傳的“術語”。

“血稠”

在醫學上指的是血液粘稠度高,血粘度是用於描述血液基本特徵的一個詞彙。但血液粘度並不能與血脂劃等號,這兩者不是一回事。

影響血液粘度的原因包括:血液中血細胞的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等;以及血漿中蛋白、血糖、甘油三酯等。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血脂異常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及代謝因素。且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塞、下肢動脈等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主要與血脂異常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有關而不是與血粘度有關。

目前臨床醫生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中很少關注血粘度,也沒有客觀嚴謹的科學指標能夠反映血粘度情況。

因此林藥師建議大家,不要把過多的關注放在是不是

“血稠”

,而是要

多多關注血脂水平,透過化驗檢查結果來看是否存在血脂異常現象。

如果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就得注意了

不過如果身體上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1、間歇性腹痛

生活中肚子疼是很平常的事情,幾乎每個人都出現過,但如果肚子發出隱隱陣痛, 那你就要小心了。尤其是吃過飯之後,這可不是什麼慢性胃炎,

很有可能是高血脂引起的急性胰腺炎。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2、腿部易抽筋

很多人都以為抽筋, 要麼是缺鈣,要麼是著涼了。其實並不一定是, 還有可能是血脂太高引起的。

當身體裡的膽固醇出現代謝異常,聚集在肌肉之中,引發肌肉收縮,進而導致抽筋的產生。另一方面,高血脂會導致血管變窄,血液迴圈無法得到暢通, 也會使得肢體區域性因為缺血而疼痛、抽筋。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3、總是犯困

現在大部分人一上班就會覺得自己犯困, 當然了很大一部分是勞累沒有休息好導致的, 但是還有一部分是高血脂阻礙血液流通, 而血液有一個重要的功效就是攜帶氧氣。

當你的血脂較高時, 供給大腦的氧氣就會減少大腦缺氧,犯困打哈欠,而這種短暫的犯困也是大腦自我保護的行為。

這 3 個高血脂的身體訊號大家一定要留意, 特別是如果你的身體同時出現以上幾個訊號,那麼你一定要記得及時檢查自己的血脂情況。

血脂高飲食應注意什麼?

血脂異常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二者也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那麼,飲食上如何注意呢?

1.限制總能量。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控制首先就是要控制熱量和糖。 患者的總熱量攝入以維持標準體重為宜,膳食供給中應保持熱量均衡分配,不可暴飲暴食,有高脂血症的人群則更應嚴格控制能量的攝入。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每人每天的能量攝入要

控制在29千卡/公斤體重之內,摺合主食每天不宜超過300克。

營養學家推薦的食品有:

饅頭、米飯、麵包、豆腐、豆漿、牛奶、瘦肉、魚類以及各種蔬菜、水果。

2.低脂低膽固醇飲食。

高脂血症的老年人要嚴格控制動物脂肪或膽固醇的攝入,食油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為主,

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蛋類每天不超過1個或2至3天1個雞蛋。

3.高纖維飲食。

食物中的食物纖維可與膽汁酸相結合,增加膽鹽在糞便中的排洩,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富含食物纖維的食物主要有

粗糧、雜糧、幹豆類、蔬菜、水果

等。每人每天攝入的食物纖維量以35到45克為宜。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4.除了把握飲食的總體原則外,還要注意飲食方法。

許多血脂紊亂的患者往往進食過快,這會導致脾胃之氣受損,引起消化不良,使食物不能有效吸收而形成脂肪堆積。

5.戒菸限酒。

科學研究表明,長期吸菸或是酗酒均可干擾血脂代謝,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上升。所以血脂高的人最好是戒菸限酒。

「闢謠」血稠就是血脂高?別輕信!做到5點輕鬆調節血脂

最後再提醒一下:高血壓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控制血脂的指標比其他人更為嚴格。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對血脂放鬆警惕,血脂偏高點就不當回事兒,或者是誤信偏方,耽誤正確治療。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