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思與辨丨“黃金內灣”如何打造

由 圳論 發表于 藝術2022-06-27
簡介廣東將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把珠三角核心區打造成更具輻射力的改革發展主引擎,包括要提升一體化水平,把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作為突破口,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對接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

風畫出了什麼樣的圖畫

思與辨丨“黃金內灣”如何打造

漫畫:顏慶雄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對今後5年省內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廣東將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把珠三角核心區打造成更具輻射力的改革發展主引擎,包括要提升一體化水平,把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作為突破口,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對接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本期思與辨就該話題進行討論。

■ 主持人:王 玥

■ 嘉 賓: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德友(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研處處長、教授)

肖 俊(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黃金內灣”概念的提出背景是什麼?

匡賢明:

“黃金內灣”概念的提出,有兩個大的背景。

一是

大灣區發展建設的背景。未來幾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時期,“黃金內灣”是大灣區的核心區,也是黃金地帶。“黃金內灣”的發展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灣區發展的質量。

二是

高水平開放的背景。黃金內灣的開放水平、開放程度、開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灣區的開放質量,在全域性開放中也有重要意義。

許德友:

區域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要素和產業的集聚效應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規律,

這個規律就是所謂的“是”和“勢”,搞好產業,發展經濟,人們要實事求是,更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切不可“異想天開”“逆潮流而動”。

大城市和城市群是要素和產業的主要承載體,但其集聚性特徵也有空間尺度的問題,越是在其中心區域,產業和要素集聚的吸引力、密集度就越高。以此推之,不難發現,珠三角核心區內部依然存在明顯的層級梯度,核心區的核心是沿珠江口倒U型環狀帶:從珠江口東岸的香港、深圳、東莞,到珠江口偏北的廣州、佛山,再到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珠海、澳門。這片區域匯聚了大灣區的絕大部分精華,疊加了多重重大政策利好,叫“黃金內灣”可謂名副其實。

肖俊:

“黃金內灣”設想,首先是基於珠江口兩岸已經形成了相互競爭又關聯互補的經濟生態圈。在已經具備了比較理想的工商業和科技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灣區潛力,實現優勢互補,以形成集合效應。相較於紐約、東京等世界著名灣區,珠江口灣區還處於各自相對獨立的增長態勢,灣區內尚未實現一體化,聯動效應尚未真正產生。

提出“黃金內灣”構想就是要促進珠江口兩岸都市圈儘快提升區域一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在競爭中形成差異化戰略,透過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縮小差距。

“黃金內灣”將帶來哪些新的機遇?產生哪些影響?

許德友:

在現實層面,“黃金內灣”東北西三側嚴重失衡,特別是呈現出明顯的“東重西輕”的特徵,珠江口西岸的“含金量”不足,削減了“黃金內灣”的整體效應。但從辯證的角度看,

短板也是潛力板,隨著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條件越來越充足,之前發展相對滯後的珠江口西岸地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機遇

,從產業結構上看,珠海、中山、江門與深圳、東莞有良好的互補性、協同性,而且合作基礎較好,東岸的科技創新和電子資訊產業可以與西岸傳統產業叢集、裝備製造業發生“化學反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助推西岸邁向高質量發展,而珠江口東岸也將得到空間拓展、產業鏈拓展和場景應用拓展。

肖俊:

打造“黃金內灣”對大灣區來說是又一次內在驅動,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一體化

首先

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區域內交通和基礎設施,尤其在軌道交通方面需要提速,改善交通可以使粵東粵北粵西地區融入大灣區經濟圈。

其次

是政策環境、公共服務和法治環境的一體化,要求各地進一步改革政府服務。

第三個方面

的影響是科學研究與技術轉化的共享,共同促進廣東省科學研究達到國際水平。

匡賢明:

“黃金內灣”的機遇,取決於改革開放的程序,其影響,也取決於改革開放的突破。從實際情況看,“黃金內灣”至少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

在服務貿易開放創新等高水平開放上實現重大突破。比如,利用“黃金內灣”的優勢,在金融、貿易、投資等領域率先對標國際水平;

二是

在結構轉型上率先實現重大突破。“黃金內灣”的發展水平已經相對較高,由此也將在全國率先面臨結構轉型的挑戰。如何實現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貿易結構等轉型升級,對全域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

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比如,推動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率先形成共同富裕的機制安排等。簡言之,放在發展大局中,“黃金內灣”才具有歷史性機遇,才能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市場經濟體系以及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深圳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上可以有哪些突破?

肖俊:

在“黃金內灣”區域內,深圳的地位舉足輕重。深圳在20世紀90年代中確立的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戰略決策,使深圳發展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之城,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這是深圳在產業上最大的優勢,在打造“黃金內灣”過程中,

深圳應當繼續拓展高新技術發展模式,將科技研發作為產業戰略的重中之重,以科技成就為灣區創造市場潛力。

深圳的另一個優勢是人力資源的優勢。在四十多年發展程序中,深圳已經形成人才聚集效應,相當多有經驗的管理人才流向灣區其他地方。人才的流動不只是經理人員的流動,

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推廣,本質上是知識和經驗的流動

,對提升其他地方的管理理念和商業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匡賢明:

深圳是“黃金內灣”的關鍵節點,也是核心引擎之一。打造“黃金內灣”,深圳的作用至關重要。

一是

發揮深圳在產業升級上的作用,形成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

二是

發揮深圳在打造全球科創高地中的作用。目前深圳-香港-廣州叢集科技活躍度位居全球第2,深圳初步構建了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需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推進開放創新程序;

三是

加快探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機制。在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交易等方面率先探索,實現“黃金內灣”建設的重要突破。

許德友:打造“黃金內灣”,深圳既是“領頭羊”,更是“受益人”,以自身優勢帶動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發展,既是深圳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拓寬延長深圳產業鏈、創新鏈的又一次良機。

深圳西部的南山、前海、寶安聚集了大量創新型企業、先進製造業和高階要素,受限於空間資源,具有強烈的對外拓展動力。企業或產業的空間拓展具有就近性和延續性特徵,北部東莞臨深區域的松山湖、濱海灣很好地承接了深圳高科技企業的配套,形成了良好的協同效應。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佛山,也具有厚實的製造業基礎,深圳要主動作為,提前謀劃,把自身的科創、金融、人才等優勢轉為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動力,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