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以學術興天下,他被尊為清代樸學的開山鼻祖

由 生活要快樂 發表于 藝術2022-04-19
簡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最能代表顧炎武愛國思想的名言

樸學是什麼意思

中華世紀壇,在新世紀之交為紀念中華民族偉大的歷程而建造。

在這個佔地4。5公頃的建築中央,有一條270米長的甬道。甬道上,用特殊的合金鐫刻著改變了中國的故事和人物。

每一個名字,都閃耀著我們古老文明薪火不滅的精神。在這些名字中間,我們找到了顧炎武。

他的思想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繼往開來。至今仍垂訓後人,帶來啟迪。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

我們聽到的是顧炎武的《精衛》詩。吟誦它的老人是顧炎武的一位第十四代嗣孫——退休教師顧雨時。

顧雨時是當地顧炎武研究會的會員。現在,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研讀顧炎武的著作。他這種中國古詩的誦讀方法,據說也是從先祖那裡流傳下來的。

顧炎武十四代嗣孫 顧雨時:

在《精衛》這首詩中,顧炎武以精衛自比,“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表現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和浩然正氣。

顧炎武,生逢明清朝代更替之際。戰亂,給華夏大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面對同胞的苦難和華夏文明的危機,顧炎武立下了一個終身的誓言——“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

他一生輾轉,以天下為己任,以學術興天下,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之一。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現在應該說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是什麼呢?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這個主張就是顧亭林(炎武)先生提出來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最能代表顧炎武愛國思想的名言。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人主流和核心的價值觀,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但在明未清初,顧炎武把古老的愛國思想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公元1657年,顧炎武變賣了自己的全部祖產,離開家鄉去北方遊學。

在此後漫長的北遊生涯中,顧炎武常常騎著一匹馬,在馬背上手不釋卷。身後的另一匹馬馱著書籍和手稿。他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走著,尋訪各地的史志圖書,察看各地的民生風俗。

盡其餘生,他行程三萬餘里,九州歷其七,勘查了當時中國的90餘縣。

復旦大學圖書館原館長 葛劍雄:

他就進行實地考察,進行調查研究。那些老兵啊、那些年長的人啊,他都親自調查而且記錄下來。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主要研究什麼呢?研究實學。什麼叫實學?那就是經世濟民之學,農田、水利、礦產、交通、軍事等,所有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的學問。

顧炎武的這種治學方式與傳統不同。他被後世尊為清代樸學的開山鼻祖,並最終被清王朝請入孔廟享受祭祀。

有清一代的樸學重視考據實證,崇尚樸實的治學風格,以經世致用相標榜。顧炎武明確地提出:“士當求實學”,“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但對於顧炎武來說,選擇這樣的治學道路更有著自己的現實用意。

復旦大學圖書館原館長 葛劍雄:

繼續在書齋做學問,還是知行結合、經世治用?他選擇了後者,萌發出一種對國家、對未來作更大貢獻,這樣一種歷史使命感。

顧炎武實地勘查考據,留下了詳細可靠的各地地輿民情。

他數十年日積月累,將林林總總與治理天下相關的知識和思考一一梳理,寫成了煌煌鉅著《日知錄》;他為考據上古文獻,傳承華夏文明,開創了新的音韻學;他著作等身,所研究的領域涉獵極其廣泛。

推薦文章

  •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象徵性分割:包括使用欄杆、玻璃、吊墜或非物理手段(如燈光和顏色)來劃分空間,這種分割具有模糊的空間介面、低清晰度和更多的開放空間...

  • 離婚:只因為不懂愛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新時代下的婚姻已經很少有父母包辦的,近期無意間看到一檔相親節目一女孩說自己的父母十多年無溝通,後來她的媽媽痛哭流涕的請求孩子原諒,這裡我要說的是婚姻雙方的角色如何扮演源於原生家庭...

  • 投資約185億!廣西“天價高速”明年動工,對接雲貴將有最短通道

    投資約185億!廣西“天價高速”明年動工,對接雲貴將有最短通道東樂高速建成後,將在鳳山縣接雙向六車道的天峨至南寧高速,形成樂業至南寧第二條、也是最為便捷的通道,可紓解貴州黔西南地區經廣昆高速前往廣西沿海港口的交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