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淺談中國畫的“傳神”

由 陳星席 發表于 藝術2022-01-05
簡介”總之,“傳神”論在歷代的發展,從寫形,“存形”,到“以形寫神”,從外在形轉向內在神,又從人物傳神擴充套件到山水、花鳥等一切物象,都追求傳神從具體物件又擴充套件到畫外和境外

畫畫技法怎麼形容

“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晉代畫家顧愷之最先把“傳神”作為一個美學概念、藝術要求,引入繪畫。

淺談中國畫的“傳神”

從中國史前的崖面、漢代的磚刻、石刻,直到 晉唐遺蹟,中國繪畫人物題材始終佔據了主要 位置。當繪畫技巧達到了一定高度時,“形”和“神”的關係就突出了,寫形之處,追求著更高的意境———傳神。

淺談中國畫的“傳神”

中國畫從秦漢時代開始已很寫實,漢代已對真人寫形“存形”。要求“隨色象類,曲得其情”,認識到形者不過“神之舍也”。到了晉代,顧愷之第一個提出“傳神”論。他認為“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而到了唐代,張彥遠對形和神的認識更加明確。他指出:“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更進一步提出“意存筆先”,“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至五代荊浩對“氣韻”說又加以發展。他認為“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 這就是說,氣韻不僅是外在的、直觀的,也是內在的、含蓄的,不僅是繪畫物件所具有的美,更是畫家的精神美、風格美。到了宋代,蘇東坡提出,畫家應該“神與萬物交”。至明代,唐志契認為:“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清代蔣驥則直稱,“有書卷,即有氣韻。”

淺談中國畫的“傳神”

總之,“傳神”論在歷代的發展,從寫形,“存形”,到“以形寫神”,從外在形轉向內在神,又從人物傳神擴充套件到山水、花鳥等一切物象,都追求傳神從具體物件又擴充套件到畫外和境外。直到現在,“以形寫神”、“神形兼備”仍是構成中國畫理論和美學體系中重要組成。同時,重視藝術表現中形式、筆墨、技法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中國畫的精髓———傳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