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由 山水弘毅 發表于 藝術2022-01-05
簡介黃賓虹《擬元人筆意圖》黃賓虹說“勾勒屬筆,皴法屬墨”,“畫法之妙,純視筆法”,“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

勾皴擦點染要訣誰寫的

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夏紹毅

摘要

】:

在黃賓虹的傳世作品中,有一種特殊的畫稿,那就是大量存世的“勾古畫稿”。所謂“勾古畫稿”,就是黃賓虹在觀畫讀畫的過程中,將古畫的山水輪廓用很簡練的線條,逸筆草草地勾勒下來,未加以皴擦點染,是未畫完的“作品”。此類畫稿對研究黃賓虹畫學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理解黃黃賓虹衰年變法的一個重要楔入點。本文試從黃賓虹存世 “勾古畫稿”出發,看其對線條質量的錘鍊與昇華,從而探其筆法秘訣。

關鍵詞:

黃賓虹;勾古畫稿;線條;筆法;五筆七墨;

一、

黃賓虹 “勾古畫稿”探究。

黃賓虹的勾古畫稿大部分完成於1925至1948年這二十多年間,而這二十多年中的後十年,是黃賓虹去北平鑑定故宮藏畫,因戰爭滯留北平的十年,從黃賓虹的藝術程序來看,這二十多年是他面壁求破的關鍵十年。

浙江博物館所編的《畫之大者》將1925—1948後定為黃賓虹藝術歷程的中期,所收這個時期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勾古畫稿和寫生稿,而完整的作品則佔少數。這也提示出在衰年變法前,黃賓虹是如何以這種特殊的勾古畫法參悟傳統,思考畫史,求脫求變的。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勾古稿

黃賓虹曾說:“觀古名畫,必鉤其丘壑輪廓。至於設色皴法,不甚留意。有索觀者,強而出之。見者輒避去不復談,而鄙人不自暇逸也。”1945年11月16日,黃賓虹在致傅雷的信中說:“拙筆所存舊作以法北宋為多,黝黑而繁,近習歐畫者頗多喜之。然中國畫仍當以元人為極則。惟明人太剛,清代太柔,皆因未從北宋築基也。此後有

蓴菜條之拙筆一種

,當奉教。竅以為可成個人面目,尚未敢信,多收藏古畫者亦許可。” “蓴菜條”是出自於北宋米芾的《畫史》的記載,米芾看到他朋友收藏吳道子的繪畫以後,他提出揮霍如蓴菜,這個蓴菜也叫做蓴菜。後人把這個作為吳道子的勾勒用筆的一種代稱,作為一種物象的描繪方法。這裡雖沒有談到“勾古畫法”,但是從“蓴菜條之拙筆一種”的說法中,可以推測其面目應該是和勾古畫稿同類的,最為重要的是他認為這種畫法“可成個人面目”。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臨范寬山水

1948年他又在致朱峴英的信中說:“近悟於古蹟與遊山寫稿,融會一片,自立面目,漸覺成就可期,然全以筆墨用功為要。此中正軌,寰宇中認識之者已不乏人,共勉力可也。”從黃賓虹對傅雷和朱峴英說的話中都透出一個訊息,那就是黃賓虹認為可以從“勾古畫法”自立個人面目的。八十多歲的黃賓虹其實才真正著手建構自己的畫風,簡單地說,他晚年變法有兩個重要的直接來源,那就是勾古畫稿和寫生稿,這個黃賓虹自己已講得很清楚了。人畫的俱老的黃賓虹終於在九十歲前後完成了他的“法古人,師造化。”成就了他的破繭成蝶的衰年變法,而他的寫生稿也是以勾古畫法畫成的。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勾古稿 2

二、

黃賓虹對線條質量的錘鍊與昇華。

黃賓虹成熟期自成面目的畫風的線條質量與勾古畫法有怎樣的聯絡?他晚年作品是以勾勒立定骨格,以點皴達到“渾厚華滋”,他將這幾個最基本的繪畫形式元素髮揮到了極高水平。黃賓虹的勾古畫法中運用的繪畫形式元素就僅僅是點和線。他在《畫法簡言》的“太極圖”中除了強調太極圖中一勾一勒和中間的“S”形線這三根線,還於太極圖中的“點”也有闡發,他在釋語中說:“一小點,有鋒有腰有筆根。”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畫法簡言》

黃賓虹正是以此為起點建立他的繪畫筆法體系的;他也曾以此為標準,對明清以來畫史作了深入檢討。比如他批評董其昌及其流弊:“山水自華亭開兼皴帶染之風……以兼皴帶染法一變文、沈之舊,因合古人勾勒、渲染二者,囫圇為之,四王、吳、惲,尤仍其意,於骨格筆法,稍稍就弱,後世承其學風,變皴為擦,非淪晦暗,即入輕薄,古法失墜,蓋失已久矣。”黃賓虹在1946年的一段話很能道出他作畫一些“機密”,他說:“學唐畫千遍而成,此王宰‘五日一水,十日一石’皆由點積成,看是渲染,其實全是筆尖點,就此是畫家真訣,今已不傳。明以後畫多薄弱,失其法也。學宋畫亦一二百遍,元畫數十遍。若吳道子‘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成’即是第一遍白描。畫家重粉本,粉本即白描,西畫名為速寫。”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用筆順序

簡單地說,黃賓虹畫畫,先以類似勾古畫法筆法打稿,然後再以他說的“有鋒、有腰、有筆根”的點子加皴,層層而加,以致密厚。他沒有從董其昌的“兼皴帶染”及其後學“變皴為擦”發展下去,而是迴歸到具有“原點”意義的“點”和“一勾一勒”。

國畫是線的藝術,線才有深奧的韻味,而且是用線積成的面才有較深的內涵。“墨團團裡天地寬”也必須“墨團團”裡有線、有點,才有天地寬。若用大筆潑的“墨團團”則不能有太深的內涵,易產生浮躁單調的畫面,後學之士要引以為戒。

三、

黃賓虹之筆法秘訣。

黃賓虹的筆法秘訣,正是緣於他幾十年如一日不間斷的以“勾古畫法”對筆墨線條的終極錘鍊與昇華,從而成就了他晚年高質量的書畫線條。黃賓虹“五筆七墨”,是其書法用筆的終極大法,也是評鑑一位書畫家線條質量功力深厚與否的重要標準。

黃賓虹“五筆”指的是“平”、 “圓”、“留”、 “重”、 “變”,也就是對線條質量的理論總結。

“平”

是指對作者對毛筆的掌控能力,即執筆平穩自如、 用力恰到好處。而非僵硬死板;“圓”值得是線條的形狀和意態,如蓴菜條,飽滿而呈現旺盛的生命力。在運筆上只有做到“無往不復”、“無垂不縮”,起收有藏鋒回筆之意,如此才具有如蓴菜條一般含蓄有力;

“留”

是指控制筆執行時都能隨時留住而筆跡都非常完美, 不“枉生圭角”,其力量凝結於紙上而不浮滑, 如“屋漏痕”;

“重”

是指線條蘊含的分量感, 一點一線絕不輕飄飄,筆能壓得住紙,如高山墜石一樣擲地有聲;

“變”

是指隨作者的情感變化其書畫線條的軌跡、質感、形態等隨之起伏變化,要變得自然,不刻意、不做作,與作品的整體風格統一協調。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擬元人筆意圖》

黃賓虹說“勾勒屬筆,皴法屬墨”,“畫法之妙,純視筆法”,“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 所以在他看來,“勾勒”用筆不僅源於書法用筆的標準,也通於自然造物的規律。然而這些畫稿與原作相似的極少, 這與他臨摹的取法有關。 “臨摹古人名跡,得其神似者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跡為佳者,蓋亦遺貌取神之意。”古來各家用筆用墨, 各有不同,須於名跡中先研求如何用筆,如何用墨,依法對寫,與之暗合,是為得神。若以跡象求之, 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貴也。”又說“藝術流傳,在精神不在形貌, 貌可學而至, 精神由領悟而生”。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擬趙之謙山水》

黃賓虹對筆墨研究之深,放眼古今他對落筆、運筆、收筆都十分講究,功力十分了得,現代草聖林散之是其弟子,其書法功力遠在他之下。正因黃賓虹書法功底深厚,作畫也是完全是筆筆寫出,並無大片墨塊,更不會像揚州八怪或浙派畫家以及近代嶺南畫派那樣,用大墨團塗抹,而是全部用線條寫出,即使遠處的山峰也是用筆寫出,即便是染色仍是筆筆寫出。若大筆一抹,死墨一片,打眼一看,蠻不錯,其實毫無內涵,讓人看一眼便不會再多看一遍。這樣的畫猶如蘇軾在《又跋漢傑畫山二首》中說:“……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蜀山山水》

四、結語。

黃賓虹作為近現代山水畫史上的一座至高峰,其山水畫與書法都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並且兩者在精神上的審美追求是一致的。正如他所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黃賓虹畢生追求的,他延續著傳統書畫藝術“書畫同源”的軌跡探尋以書入畫,試圖以書法線條促進山水畫線條,最後兩者臻於化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就是黃賓虹追求的“內美”。而“勾古畫法”,是他有關“內美”的思考與實踐。

雲田畫論:從黃賓虹的“勾古畫稿”探其筆法秘訣

黃賓虹《九華山色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