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由 豬豬看天下 發表于 藝術2021-12-05
簡介布貼畫是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造型和色彩都非常特別,作品成型後的實感是筆墨無法替代的

杭法基是大師嗎

布貼畫

||始於隋唐

世代傳承並存續至今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因歷史上為宮廷需求而產生,故又稱

宮廷補繡

“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唐代詩人溫庭筠在《菩薩蠻》中誇讚衣裙上貼繡之美。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荊楚一帶,逢年過節,當地人會將五色的綵綢剪貼成花、鳥形,貼在屏風,或戴在頭上,這一風俗就是宮廷補繡布貼畫的雛形。

到了唐朝,這種風俗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叫“貼絹”和“堆綾”。而“補繡”則是在古老的刺繡技藝基礎上,結合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發展出的一種綜合性手工技藝。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歷代的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級官員的服裝全都用補繡製作,而且在宮廷中都有專門設定繡品生產的機構。

遼時設有“燕京院使”,金時設有“紋繡署”,元代設有“紋繡總院”,明代設有“御用監”,清代在內務府設有織染局。補繡選料精緻而貴重,用工細膩,製作不惜工本。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宮廷補繡布貼畫在原材料的運用上獨具匠心,主要有絲綢、花綾、絹、鳳尾紗、棉布等材料。結合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創作而成。

創作時利用布料自身的肌理及獨特的紋理圖案作為創作元素,剪刀替代畫筆,透過巧妙的剪、創造性的貼上,看似無序堆集的各色花布會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劉雪玲中國民間布貼畫、撕紙畫藝術大師。

她的父親是一名書畫愛好者,母親是一名縫紉工,母親每天的工作便是用布匹和縫紉機裁製各種衣物。

從小時候起,她便跟隨父母受到了良好的藝術啟蒙與審美薰陶,她喜歡畫畫,願意做手工。

(以下配圖來源劉雪玲作品)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雪玲在一份雜誌上看到了著名畫家杭法基先生的幾幅布貼畫作品,“一下被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吸引”並且讓她愛不釋手。

自此之後,她便經常捧著這本雜誌看了又看,一有閒暇時間就仔細揣摩布貼畫的創作方法。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尋尋覓覓,貼貼拼拼,在二十多年的業餘時間裡,劉雪玲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艱辛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藝術之路。

“藝術不外乎是人性的影子。”只要能抓住這個影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但太生活化了也就沒有藝術了。”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她要求自己要謹慎對待每一個布貼步驟,不求速度,只求完美。

“有時,創作一幅布貼畫需要好多天,但是,每完成一幅作品,自己經常激動得睡不著覺。”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前幾年,青海有一位農民畫家,看了劉雪玲的布貼畫,被布貼畫獨有的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感染了,當時就跟劉雪玲學了起來。

後來每年都來取經,現在這位農民畫家布貼畫做得相當不錯,已經進入當地文化館工作,成為一名專職布貼畫藝術家。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雖然現在劉雪玲是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但她從不以大師自居,不事張揚,平易近人。她在困難和困境中從不低頭,幹什麼都是迎著困難而上。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布貼畫是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造型和色彩都非常特別,作品成型後的實感是筆墨無法替代的。

劉雪玲說:“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繼續將布貼畫創作堅持下去,和喜歡布貼畫的人一起探討、學習。不為賺錢,只是為了傳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個人而言,做布貼畫創作就是自己喜歡的事。”

- END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