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由 譜帙思維 發表于 藝術2021-07-03
簡介有的老師在傳授這類知識時可能會一筆帶過式的講解個大概,導致很多學生並沒有完全理解“反覆”這一修辭手法的魅力所在,這也是很多人對這類“廢話”產生疑問的原因

兩棵棗樹什麼梗 內涵

但凡讀過點書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些魯迅的經典語錄。其中有一句名言,頗令學生、老師以及各界網友們議論紛紛:

“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摘自魯迅《秋夜》。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認為這是廢話,直接說兩株都是棗樹不就好了嗎?還有人酸裡酸氣地認為,這是名人的特權,要是普通人這樣寫,肯定會被老師判為病句。

懷有這種判斷的人,現在還真有不少。那麼,這真的是“廢話”,是病句嗎?

大錯特錯。這裡需要做一下“科普”:不需要聯絡上下文,不需要看語境,直接從文字的處理方式來說,這是一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反覆(也稱重複)。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什麼是反覆的修辭手法?

反覆,是章句上的辭格,即用同一的語句,一再表現強烈的情思的,名叫反覆辭。

所以,反覆的修辭格意在突出表現某種意思,某種情感。

有學者考查得出,遠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有關於反覆這一修辭格的運用記錄。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卜辭通纂》375片)

這應該是最早的記錄了。文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如果用“廢話”做解釋的話,那應當換做“其自四面八方來”。古人運用文字自有其當時的考量,由於沒有看到上下文,也不瞭解作其文時的背景,故對其文意不做過多揣測。

但是說明一點,這類“廢話”很早就有了,也不是魯迅的特權。

同樣的反覆修辭用法,古代也有不少例子。

小學課本中有例:

一,《採蓮》

【漢代】佚名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二,《詠雪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兩首小詩在小學時,大家都學過,當時年紀小,可能沒人對其提出過“是不是廢話”的疑問,只覺得有童趣。其實這就是反覆的修辭手法運用的典型例子。《採蓮》詩透過反覆的修辭,表現了魚戲蓮葉間的靈動與活潑;《詠雪詩》則把近在眼前又漫天紛揚的雪景刻畫得生動而有趣。

另外類似的詩句還有一個故事。

據說明朝時,有人帶一幅《長亭送別圖》登門拜請書畫家徐渭題詩。徐渭看後沉思片刻,揮毫寫道:

東邊一棵柳,

西邊一棵柳,

南邊一棵柳,

北邊一棵柳。

願借碧絲千萬條,

綰住斯人心不走。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後被人頌為名詩配名畫的經典示範。單看前面四句,必然會引發“廢話”之爭,用現代的話說,這不是湊字數嗎?但是結合後面的兩句做昇華,千思萬緒,盡在不言中,著實為反覆這一修辭手法運用的經典。

不只是在古代有眾多類似的運用例項,在現當代的文學作品中,除了魯迅的“兩棵樹”之外,其實也有很多運用的例子。

比如著名作家張賢亮在他的中篇小說《綠化樹》中有過這樣的表達:

雪下得更大了。東邊、西邊、北邊、南邊,到處是白茫茫、灰糊糊的一片。(張賢亮《綠化樹》第181頁)

這裡“東邊、西邊、北邊、南邊”的運用與明朝徐渭的“東邊一顆柳,西邊一顆柳,南邊一顆柳,北邊一顆柳”可謂異曲同工,多半有借鑑之意,不知道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是否也是受了許渭的啟發。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另外還有一例現代的“廢話”:

我想起來了,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曾對爸爸的爸爸說過一句名言:人生最大的驕傲,就是在成年時實現童年時幻想——我難道不值得驕傲嗎?(馬佳:《找,能找到》《收穫》1982年第二期)

這裡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其實就是曾祖父,“爸爸的爸爸”就是祖父,文中卻去簡就繁,一直強調“爸爸”這個稱謂,獨具表現力。

由上可見,反覆的修辭手法從古至今已有不少人加以運用,不乏優秀之作。這些作品有的是課本內的,有的是課本外的。有的老師在傳授這類知識時可能會一筆帶過式的講解個大概,導致很多學生並沒有完全理解“反覆”這一修辭手法的魅力所在,這也是很多人對這類“廢話”產生疑問的原因。

魯迅的“兩棵棗樹”是廢話?錯!從古至今這樣的“廢話”真不少

希望透過給大家分享的這些“廢話”,讓反覆這一修辭手法為更多人所知。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點個關注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