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極簡中國古代史23篇——12新朝-書生主義的失敗

由 阿爾追夢 發表于 藝術2023-01-17
簡介但為什麼後來發展到篡奪漢政,也是各種因素組合的原因:1,王莽除了上面說的善良、好學、有禮貌之外,他從小學習禮經,在西漢官場那種濃厚的儒術氛圍中,對周禮描述的理想制度也肯定是嚮往不止,加之他的外戚身份,權勢日隆,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他的政治理想(

匡衡是什麼朝代的

極簡中國古代史23篇——12新朝-書生主義的失敗

王莽這個人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建立的新朝也是絕無僅有的。

先說王莽這個人,首先:

1,對人從小就謙遜有禮;

2,勤奮好學,拜沛郡陳參為師,學習《禮經》(注意他學習的東西是禮)。

3,對親人:孝順母親和寡嫂,也精心照顧亡兄的孩子。他伯父王鳳年老生病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幾個月沒有解衣寬頻好好休息。凡給伯父喂藥,王莽必先親口嘗一嘗,以免太燙。

4,對他人:即使長大當官後,他也嚴格要求自己,經常把家財拿出來分給下屬和窮人。

5,居身簡樸:生活上艱苦樸素。有一次,他母親病了,大臣們讓自己的家眷去他府上探視,王莽的夫人到門外迎接,結果眾人以為那是個僕人。因為她穿的是粗布衣衫。

所謂三歲看老,王莽本質上是個善良、好學、有禮貌的人。

後世多說他是超級影帝,全是偽裝做秀,這個是不客觀的,一個人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這樣做秀,只能說他本質上並不壞。

但為什麼後來發展到篡奪漢政,也是各種因素組合的原因:

1,王莽除了上面說的善良、好學、有禮貌之外,他從小學習禮經,在西漢官場那種濃厚的儒術氛圍中,對周禮描述的理想制度也肯定是嚮往不止,加之他的外戚身份,權勢日隆,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他的政治理想(野心),即根據周禮復古改制,建設一個美好的人間社會,成就他萬世美名;這從他後面的施政措施就可以看出,從其國號為“新”字也可窺其所思。

2,在這種政治理想的推動下,一個從小就自律很嚴的人,肯定會為達到這種目的不擇手段,也許最開始他只想當個周公霍光之類的人物,但由於新制改動太大,除非另起爐灶不然不能放手實施,所以索性來個篡奪漢政,自己當皇帝,直接發號施令。

3,當時儒家的禪讓理論與今學發展出來的一些神怪理論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與幫助作用,畢竟拿走別人江山除了江山主人要反對外,士大夫集團一般也是反對最力的,但恰恰此時士大夫的儒家之士不但不反對,甚至還積極支援,畢竟堯舜禹的禪讓是件美好的事情,為何不能在當世實現一把呢?而此時江山主人劉家人由於武帝搞的推恩令,想反對也已經沒有實力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我們來看看王莽上臺後是如何來實現其遠大政治理想的。

1,上臺後先是各種改名,比如改官名,宮室名,郡縣名,全依據周禮而定。

還認為周朝時候最高為王,其次為公候伯子男。現在諸侯與四夷都封王,不合禮制,要改稱呼,諸侯王要改稱公,而四夷稱王的要改稱候。比如他派使者到匈奴去換印,新印為“新匈奴單于章”,而舊印為“匈奴單于璽”,這樣一改,匈奴就不高興了,前面加個新,表示匈奴屬於新,是新的臣子。結果第二天人家就要求換回原來的印,說:

漢單于印言‘璽’不言‘章’,又無‘漢’字;諸王已下乃有‘漢’,言‘章’。今去‘璽’加‘新’,與臣下無別。願得故印。

所以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昏招,官名、地名一下子改這麼多,形成不必要的混亂,如果說這種混亂還不至於影響整個大局的話,那諸侯封號的改名影響就大了,原來漢家諸侯沒得實力就算了,你隨便改,但周邊少數民族就不高興了,

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極簡中國古代史23篇——12新朝-書生主義的失敗

不高興就直接反了,這樣整個新朝的外部環境一下子就惡劣了,平白無故為自己樹敵。

王莽就像一個初次下棋的人,手比腦快,完全沒有考慮過落子之後的影響。

2,土地改革

王莽的願望是天下富裕,所以他想針對當前的狀況做出改變,特別是當時土地兼併現象已很嚴重,這個改革實際是關係到新朝存亡的關鍵,經濟起來了,實力有了,第一條你怎麼改名大家都可接受。

王莽這個改革的理論仍然是周禮,他要恢復井田制,還要禁止奴婢買賣。

他釋出詔書把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不許買賣,然後由國家進行分配,他認為古時每個農民分田一百畝,所以執行土地政策是男丁八口以下,每家不能超過一井(九百畝,井字九塊,每塊100畝),超過的要分給鄉鄰,沒有田地的按這個政策分給土地。

對於這個政策:

第一,他完全沒有想過天下有沒有這麼地可分,一家分900畝?全國總共多少土地?是否計算過夠分嗎?

第二,土地就是財富,要讓那些田多的人特別是豪強輕易就把這些東西吐出來,怎麼可能。除了漢武透過技術手段從豪強富戶手中得到過土地,哪一次土地再分配不是流血革命才能達成?而王莽想透過一紙詔書就實現其理想,真是天真得可愛。

而對而於奴婢,改名私屬,禁止奴婢買賣,這邏輯上就有問題,那奴婢到底合法不?合法就可以買賣,如果不合法,就應該廢除奴婢制度,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3,幣制改革

王莽改革的理由是:“錢幣都是大面額,則不能應付小額交易;錢幣都是小面額,則運輸裝載就麻煩費事。輕重大小各有等級,那麼使用就方便,百姓就歡迎。”

他的這個話說得沒錯,出發點也是為了老百姓方便,貨幣應該有多種面額,但到底有多少種合適?如果多種如何防偽?新幣舊幣如何過渡?這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嚴格計劃,穩步前行。

當年漢武一種幣就搞了六次,最後一次五銖錢才算成功,主要是因為五銖錢做工精緻,技術含量高,一般人很難偽造,並且質量、成色好,加上輕重適中,所以才得以一直通行天下。

而王莽一下就搞出了28種幣,老百姓分都分不清楚,怎麼推廣呢?於是天下混亂,這樣折騰了四次,每搞一次幣制改革,就有大量的人因此而破產。

所以幣制改革也是純屬沒事找抽

那種。

4,六管

六管是把鹽、鐵、酒、名山大澤、鐵布銅冶及五均賒貸共六項都歸國家管理。其中五均是一種國營平價貿易,主旨在於調節物價,算是為民著想。

但五均官還掌管收稅,主要是針對廣大中小工商業者收所得稅,有抑制工商,讓大家去種田的意思。

賒貸算是一種救濟窮人的小微貸款,也算是為民著想。

這些措施如果施行得法,用人得當是可行的,漢武不也搞過上面很多措施嘛。當時漢武主要是任用如東郭咸陽、孔僅等大商人以商制商,王莽也想以商制商,任用薛子仲、張長叔,但卻出了大問題,這兩個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如何進行監督?結果這個政策的結果是奸商與貪官相勾結,借變法之名,一起來壓榨百姓,搞得民怨沸騰,經濟崩壞。

大家看一下,上面這些措施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民著想的,但結果卻是相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理想嚴重脫離了現實。

只管制定政策,而不管政策的可行性與如何執行。

只管宏觀,不管微觀。

他是典型的書生政治。

但盡信書,不如無書。

再說那本週禮不過是漢初學者擬想的古代制度,並非具體的事實,並非他想像的古時傳下來的書。

嚴格來說他讀的只是一本假書,假貨害死人。

他因周禮而王

,也因周禮而亡。

不到15年,天下大亂,綠林赤眉峰起。

紅綠過處,那些原來不想吐出土地的豪強富戶也大多落得人才兩空,早知如此,不如成就王莽?

而王莽也被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人頭落地。

其頭顱則一直被東漢收藏,作為對外戚及篡政者的警示,直至晉朝時被大火所燒。

但他仍然算得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畢竟他不同於那些聲色犬馬的一般皇帝

即使在他建立新朝後,仍然勤政不已,經常忙得通宵達旦。

但他的理想讓百姓困苦,甚至家破人亡,

這就需要他為此負責,所以他死於商人之手也不冤枉。

這就是理想的代價。

只是在他之後,再也沒有士大夫

主動提禪讓之事了。

極簡中國古代史23篇——12新朝-書生主義的失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