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農村燒飯燃料的變化

由 張春梓 發表于 藝術2023-01-15
簡介從過去用煤、柴當作燒飯燃料,到現在用液化氣或電來炒菜、煮飯

為什麼高壓鍋煮飯發黑

我的家鄉在皖西南,長江北岸的地級市。我們家過去是近郊區,城市擴大,現在成為了城市邊緣。農村的變化也顛覆了人們過去的認知。比如燒飯的變化。

我們家地處平原,在分責任田之前,農村燒飯的主要燃料是煤。

農村燒飯燃料的變化

那時,家家戶戶都買散裝煤,拉回家。選一個晴朗的曰子,把散煤倒在地上,中間掏空,四周圍上,用黃土兌成水,拌入煤中。

聽有經驗的人說,黃土拌入煤中,做成煤球耐燒,把煤拌成泥狀,做成煤球、煤餅。曬乾以後收回家,放在廚房待用。

物質匱乏的年代,家家廚房都特別小,靠著牆壁讓瓦工用土磚,壘一個煤爐,一家人一日三餐都在這煤爐上炒菜、煮飯。

最擔心的,如果買到了一批散煤。放在煤爐內,看似有火,但是菜飯就是燒不熟。趕時間上學、上工的人,對著煤爐,急得跳腳。

勤勞的人家,會備有柴禾。把大灶洗洗,炒個菜,煮鍋飯。讓飢餓的人填飽肚子去上學、去幹活。

上世紀八十年代,市燃料公司下的煤球點,把散裝的煤,做成蜂窩狀的煤球,這個煤球有十二個孔。有二十釐米左右高的圓柱形。

以前自家土磚徹的煤爐不能用了,要買專用的煤爐,內膽與蜂窩煤配套。

這種煤爐,外面用鐵皮圍成圓形,鐵皮與爐膽之間填有保溫的材料。可以移動。

因為煤球中的孔分配均勻,空氣對流。一次能放三個煤球。燒完之後,每塊煤球可以燒乾淨,不存在浪費。

但也有大的媒爐,一層放二至三個煤球,三層能放七、八個煤球。那是做生意的人用的。

分責任田到戶後,農民不完全被綁在幾畝田地上,幹完自家的農活,許多農民,早出晚歸,步行十幾裡地,到山上割柴。為過冬有充足的柴燒飯,做準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這兒沒有山,花錢買別人家山上的柴。兩、三戶一股,花錢買一座山上的柴。

幾家女人,相約起早摸黑地去割柴,一座山上的柴割完,各自捆好。再用板車拖回家。

那幾年,農村人家的小院內。勤勞的人家,下半年,都有兩個標誌性的堆場。

草堆,一大堆稻草是稻穀打下來後,稻草挑回家。冬季喂牛,或者燒飯。稻草燒飯不耐燒。柴堆,一堆柴捆成柴疙瘩,一家人一曰三餐飯,靠這堆柴炒菜、燒飯。

煤爐退出燒飯的主角。主要用來燒開水,燒洗澡水。

我們這地區,農田種雙季水稻外。還有一部分田種一季油菜。油菜榨成菜籽油自家吃。油菜杆和油菜殼挑回家,當作燒飯的燃料。

農村燒飯燃料的變化

每年的農曆五月,菜籽黃了,人工菜籽脫殼。油菜杆和油菜殼堆在灶門前。家中煤爐停用。一日三餐炒菜、燒飯、燒水用它們當柴使用。

燒萊籽杆還好,特別是燒菜籽殼。如果一個人燒飯,鍋上切菜,炒菜,鍋下塞菜籽殼,火又不容易燒起來。伸著頭,用嘴向灶膛內吹氣,猛然火燒起來,經常把小女孩留的劉海頭髮滋焦。

正是夏天,一餐飯燒好,不僅汗流浹背,炊煙滾滾,還灰頭灰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們村有一些富裕起來的村民,買那種簡易的煤氣灶,放在廚房裡,平時捨不得用,來客人或急著吃飯去上班才用下。

到九十年代,高壓鍋、電飯煲也進了農村的廚房,九十年代中期,我家買了一口高壓鍋,第一次用高壓鍋煮飯,飯粒晶瑩剔透,糯軟可口。全家人都認為高壓鍋煮飯,同樣的大米,比柴鍋,煤爐上用白鐵鍋煮的大米飯好吃。每個人都多吃一碗米飯。

父母家的廚房有三十多平方米,拐角還放著一隻蜂窩煤爐,現在很少用煤爐燒飯。還有用白瓷磚徹的大灶。也有煤氣灶,電飯煲。從土灶到現代化電器燒飯器具,一應俱全。

從過去用煤、柴當作燒飯燃料,到現在用液化氣或電來炒菜、煮飯。這個過程,我們這代人既是經歷者,也是見證者。我們更是見證了偉大的祖國,自改革開放後,國家富強、經濟繁榮昌盛。

作者簡介:本文原創作者張春梓。多平臺自媒體寫作者,財務工作者。業餘時間喜歡閱讀,抒發生命中的小感悟。

推薦文章

  • 寒夜圍爐,冬陽高雪落

    事實上,冬天是包容的,更是沉默的,它包容了過去三個季節的瘋狂和驕傲,然後在寒冷中沉默,為來年的暖春而厚積薄發,積蓄力量,在冬天累積厚厚的積雪,然後默默孕育生機,等到來年春天被慢慢融化,撫育生命...

  • 烏克蘭國安局稱:大橋在美麗地燃燒

    烏克蘭國安局稱:大橋在美麗地燃燒當地時間8日,爆炸案發生不久後,烏克蘭國家安全域性(SBU)在推特上改編前人詩句稱,“大橋在美麗地燃燒”,“克里米亞的夜鶯遇見SBU”...

  • 李健:讓消費者看到不一樣的聯想|我和熊貓消費節

    李健:讓消費者看到不一樣的聯想|我和熊貓消費節對參加此次消費節的目的,李健表示,過去大家到店買聯想的產品,第一印象就是想到買電腦,而現在的聯想,實際上涵蓋了更多的品類,囊括聯想自有品牌產品、聯想賦能品牌產品和聯想智選產品,覆蓋智慧家居、智慧穿戴、智慧出行、全場景娛樂等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