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由 天塵文史 發表于 藝術2022-10-16
簡介”詞人 把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

鷓鴣天代人賦寫的是什麼時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傑出的詞人。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提出了不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一帶。其詞多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揭露批判南宋當局的屈辱投降行為;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表現日常生活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雄豪雅健為主。他發展了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派,後世並稱“蘇辛”。

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的就是詩人在黃沙嶺的鄉村中行路時的見聞和感受。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這首詞圍繞著夜行的特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描寫了夏夜的山村田園風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詞的上片勾畫了一幅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圖:“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別枝”、“鳴蟬”十分形象、傳神,巧妙地將夜景融為一體,形成畫面:月光流轉,樹枝上的鵲兒被驚動,由這一枝飛到另一枝;半夜陣陣涼風吹來,夜蟬便迎風低吟。深夜的鄉村路上自然非常靜,但恰恰由於靜,月光的變化才驚動了鵲兒亂飛亂啼,恰恰由於靜,才能聽到清風中的蟬聲。這樣因靜顯動,以動襯靜,動靜交織,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人 把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是誰在“說豐年”?是蛙在“說豐年”。這裡,詞人將蛙擬人化了。詞人自己陶醉在豐收在望的歡樂中,覺得青蛙似乎也在為豐年歡唱了。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這種側面烘托極為動人。當詞人在盛夏月夜的鄉村路中行走,聞到兩旁稻田散發出的沁人心脾的稻香,怎能不欣喜異常呢?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詞的上片寫晴,下片寫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眼前靜謐的夏夜,但似乎夜雨將至,天外只有七八個星,看來烏雲已起。詞人寫疏星而不寫烏雲,只用星星暗示烏雲,所增畫面的美感而不煞風景。雨是“兩三點雨”,從山前飄然而至,這是夏夜驟雨將臨的兆頭。夜行鄉村土路遇雨,夜行人一定不無焦慮,自然想找避雨之所。這樣一來,結尾兩句順理而至:“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舊時茅店”,可見詞人對它並不生疏。可是因為一直沉浸在“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情結裡,忽然遇雨,情急之下,匆匆前行。竟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路轉”,“忽見”相得益彰,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

全詞以寧靜生動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田園氣息的夏夜,展現出夏夜鄉村田野的優美景色及詞人對豐收年景的由衷喜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