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由 風捲殘史 發表于 藝術2022-10-14
簡介沈壽病逝之後,這位傳統女性用不與丈夫合葬來反抗封建社會對女人的壓迫,她的葬禮則是由張謇負責

刺繡什麼時候出現

能夠開宗立派,以自己的姓或名為這個流派冠名,大約是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最高追求了吧。沈壽,就是這樣一個清末民初的奇女子,她開創了沈繡這一流派,名揚當世也照耀後人。

自古以來人生總是不能盡如人意,在事業上大放光彩的沈壽生活中卻沒能和丈夫做到從開始相守到最後。大約是那份當世少有的才情耗盡了她的運氣,才讓她在婚姻上吃盡了苦頭。

而沈壽和張謇的相遇,是“傾蓋如故”,是相見恨晚。沈壽病逝之後,這位傳統女性用不與丈夫合葬來反抗封建社會對女人的壓迫,她的葬禮則是由張謇負責。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傾心相守,完成遺願

1921年,沈壽沉痾纏身,病入膏肓,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已束手無策。6月,一代繡聖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48歲。

按照沈壽生前的願望,她長眠於南通的西山。墓地的修建是她的哥哥親自監工的,墓門上的刻字是張謇親手所寫,對沈壽的身份介紹只是“沈女士”。

是的,她是沈壽,而不是誰的妻子。整個墓碑未曾出現一處與丈夫餘覺有關的地方,待到餘覺死後自然也不可能埋進去與沈壽合葬。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主持沈壽身後事的不是那個在她病中“消失”的丈夫,而是白首知己張謇,這一年,張謇已經是72歲的古稀老人了。

那年,展覽上初見之時,張謇就對沈壽的作品驚為天人。數年後,清廷滅亡,沈壽供職的繡工科也解散了,張謇向她發出了邀請。

同時伸出橄欖枝的還有來自四川的一個人且給的工資足足是張謇的四倍,但沈壽思量之下,考慮到位置對刺繡傳播的影響,加之對張謇品行的信任,欣然應允了張謇。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1914年,沈壽姐妹到了南通,把“繡藝學校”風風火火地辦了起來。她不斷完善教學制度和方法,學生人數也從最初的二十餘人不斷擴大。

張謇對沈壽呵護之至,她病了,他到處為她尋醫找藥,看顧飲食親自煎藥。為了讓沈壽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休養身體,他三易其所。面對這份情誼,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沈壽選擇了避嫌,雖然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只知道管她要錢,可她畢竟是一個有夫之婦。

只是人心是肉長的,那人所做的一切一點一滴敲打著這個已經對婚姻不抱希望的女人。在道德的束縛下,她選擇了隱忍,只有她用自己的頭髮所繡的張謇的字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一點心意。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少年奇才,開創新派

回望沈壽這一生,傳奇又簡單,她開創了沈繡這一流派,但一生所有的事又都離不開刺繡,簡單之至。

沈家外婆所住的地方,世世代代養蠶家家戶戶刺繡。年幼的沈壽每到外婆家,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看別人刺繡,只見針線翻飛之間一幅栩栩如生的繡品便在繡孃的手中神奇地完成了。

小小年紀的沈壽從此迷上了刺繡,七歲就開始去握那根長長的刺繡針了。沈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惜母親就早早去世了,是年長10歲的姐姐一手把她照料成人。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姐姐也有一手好繡藝,從沈壽8歲的時候就開始教她繡花。小沈壽天分過人,一學就會,且她的繡品生動傳神,十一二歲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繡娘。

初時,沈壽所繡的都是些花花草草,及至年紀漸長,開始嘗試繡字畫。沈家父親喜愛文物,家裡收藏頗豐,它們尤其是字畫給沈壽帶來了美學薰陶。

後來,和丈夫共同鑽研繡技,又去了日本考察,接觸西方流派,從而開闊視野,把它們融入到蘇繡之中,創立了模擬繡。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曾經恩愛,兩相怨恨

至於丈夫餘覺,多少年了,在夫妻之間的爭吵和怨恨之後度過,早已忘記了他們當年也曾有過好時光。只是那時候,她的名字還叫雲芝而不是沈壽。

花嫁之年,女子開始相看親事,雲芝這樣一個有著出眾手藝的女子自然不愁。16歲,家中應下了一個叫餘覺的人的親事。

他比雲芝大了6歲,是個秀才,家中經濟條件頗為不錯。最重要的是,餘覺擅長書畫與精通刺繡的雲芝結婚,就是強強聯手。所以,即便是他口齒有些笨拙,沈家人還是很滿意這個女婿。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果然,婚後,餘覺在準備科舉的同時幫助妻子從書畫中鑽研繡法。一個以筆為針,一個用針化神奇,相得益彰。十餘年間,雲芝的繡技幾乎要巧奪天工,被當時的大學者稱為“針神”。

餘覺考中舉人,雲芝技藝傳神,夫妻二人共同進步。1904年,餘覺要給過壽的慈禧獻繡屏。經過精心挑選,餘覺選了兩幅既符合過壽氣氛又能迎合慈禧喜好的古畫。

這年正好30歲的雲芝剛剛懷上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不宜操勞用神。雖然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徒弟,但這兩幅繡品實在太過重要,她不得不親自上陣。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大功告成之時,她也失去了孩子,並且以後再也不能做母親了。這樣的代價,對一個女人來說,太過沉重。

此後,慈禧大喜,賜福壽二字給雲芝夫婦,沈雲芝從此改稱沈壽。此後,沈壽一邊創作出更多刺繡珍品,一邊在“繡藝學校”當起了教習,把一身技藝傳授給更多的女子。

是什麼時候,他們的感情開始不再如初了呢?這樁婚姻的裂痕其實早就開始出現了,最初聚焦在夫妻二人結婚多年沈壽一直未曾有育。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沈壽流產之後,抓住了把柄的餘覺完全不顧妻子尚在病榻之上,病容還未散去,便迫不及待地納小妾,且一納就是兩個。

從此之後,那個志趣相投的丈夫漸漸在沈壽心中死去,活著的是隻知道要錢和玩女人的餘覺。保守的沈壽生前無法和丈夫決裂,便用死後獨自葬在南通不提餘家一字來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心。

一代繡聖:48歲病逝,72歲張謇送葬,墓碑不提夫家拒絕與丈夫合葬

小結:

相遇之時,他們一個是彼時已名滿天下的“針神”,一個是昔年的狀元當時的實幹家。同樣聲名在外,同樣審美高雅,張謇欣賞沈壽,沈壽敬重張謇。他們之間,不管是知己還是愛重,都是純粹的。

於沈壽而言,能夠盡情發揮她的才能是作為一個女子在那個時代最為幸運的事情。不管婚姻生活怎樣,都掩蓋不住她的奕奕光彩。生命的最後幾年,得遇張謇,也是人生一大慰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