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守望原山》:聽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10-04
簡介第二天,天還沒亮,睡夢中的孫建博接到電話,原山林場100多名職工正趕往市政府集體上訪

柏樹枝熬水洗頭髮有什麼功效

守望原山

9月21日,由山東廣播電視臺拍攝製作的兩集紀錄片《守望原山》在山東衛視首播。該片採用章節式結構,透過7個篇章以跨時空視角,故事化講述原山林場幾代育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將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又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創業歷程。

今天讓我們共同觀看《守望原山》第一集——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聽全國林業英雄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艱難的冬天

在孫建博的記憶裡,26年前的那個冬天,寒冷而且漫長。

1996年的最後一天,孫建博上任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場長。這天晚上,原山下起了大雪。第二天,天還沒亮,睡夢中的孫建博接到電話,原山林場100多名職工正趕往市政府集體上訪。

當時的林場,負債累累,外欠債務4009萬元。因為交不起水電費,林場職工家裡沒水沒電,醫藥費連續三年3年未能報銷。眼看年關將至,已經十三個月沒有領到工資的林場職工,沒錢買面買油買肉,想吃頓水餃都困難。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決定到市政府上訪。

孫建博是一級肢體殘疾人。那天上午,孫建博吃了八粒止疼藥,他忍著腿疼,在雪地裡站了兩個多小時,苦口婆心地勸說職工,安撫大家的情緒。

《守望原山》:聽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臨近中午,雪越下越大,職工站在雪地裡凍得發抖。孫建博買來幾籠蒸包,讓大家先吃了飯,並一再向職工代表們保證:一定解決困難,讓大家過一個安心年。

在孫建博的反覆勸說下,大家終於跟著他返回了林場。

多年以後,回憶起上任之初的境況,孫建博用了這樣幾句話來形容:沉重的債務、渙散的人心和混亂不堪的局面。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6家債主輪番上門。林場下屬企業刀具廠由於長期沒能償還欠款,債主準備搬走刀具廠機械抵債。孫建博趕到時,50多名刀具廠職工正趴在車床上跟債主對峙。孫建博好話說盡,承諾一年後一定還清欠款,這才保住了生產裝置。債主走後,一名職工流下了眼淚,他說:場長,保住裝置就是保住了我們的飯碗啊。

從刀具廠回來,孫建博一籌莫展。壓在他身上的,不僅是400多人的吃飯問題和沉重的債務,還有林場此時晦暗的前景。這時,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原山林場四萬多畝成材的林木,他們向孫建博建議,伐樹抵債,可以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孫建博一口否決了。他說,我定了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我在任期間,一棵樹不能砍;山上的礦產資源,一塊石頭不能搬;第三個就是林地一寸也不能佔。

原山上,一棵棵松柏在雪中挺立。這是老一輩原山人耗費幾十年心血才種出來的森林。這片森林,是淄博市的心肺,對於淨化城區的空氣和涵養水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孫建博下定決心,就算再難,這些樹一棵也不能砍。

石頭縫裡種森林

當時的原山,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滿目荒蕪。這裡大多是石灰岩地質地貌,被當地人稱為“石頭山”。山體表面只有不足10釐米的土壤層,地表多數裸露著岩石,怪石突兀,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這種“石漠化”現象被比喻為“山嶺癌症”,因為土壤退化、貯水能力弱、岩層漏水性強,如果不加強治理就會陷入山窮、水枯、土瘦的惡性迴圈。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造林,意味著原山育林人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辛勞。

1959年冬天,林場聯合周邊公社掀起冬季整地大會戰。沒有機械裝置,他們就憑著鐵鎬和鐵鍁,鑿石窩、撬石縫;山上土層薄,就一趟趟推土上山。餓了吃口煎餅,渴了喝口涼水。幾場會戰過後,大規模整地工程終於完成。地整好了,他們在原山試種了當地生長的刺槐、臭椿等多樣樹種,然而成活率卻都極低。兩年下來,大家心灰意冷。

1960年,林場聘來幾名技術員,經過細緻調查和仔細篩選,最後把目標鎖定在了適應能力強、極其耐旱的側柏樹上。這一年,他們在石漠化最嚴重的鳳凰山山脊上種下第一批側柏,幾周後,他們欣喜地發現,側柏樹苗在石頭縫裡成功紮根。側柏試種成功,極大地振奮了林場職工們的造林熱情。多種樹,讓大山早點綠起來,成為第一代原山人共同的目標。

1961年,準備大幹一場的原山人沒能等來降雨。這一年,華北大旱,從開春以來原山就沒有下雨,而剛種下的樹苗急需灌溉。林場僅有的一輛馬車,每天在水庫和四個營林區之間來回奔波,一刻不停地運水。然而馬車也只能把水拉到山腳,林場職工們只能靠人力往山上挑水。山高坡陡,人力運水效率極低。眼看樹苗就要旱死,場領導把全場100多名職工全部組織起來,浩浩蕩蕩上了山。

《守望原山》:聽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沿著蜿蜒的山路,100多人依次排開,手把手傳水。一個個裝滿水的鐵桶在他們的手中交替傳遞,隨著澆灌範圍逐步向山上延伸,這條“之“字形的隊伍也不斷向山上移動。水桶傳上去澆完水,空桶再傳下來,人不用多走路就能源源不斷地把水運上山。用這種辦法,僅用三天時間,就把林區新栽樹苗全部澆灌了一遍。

那一年,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嚴重乾旱的情況下,原山林場成功造林625。5公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1966年,原山造林創下成活率95%的奇蹟。到20世紀80年代,原山森林覆蓋率已由最初的不足2%增加到了82。39%。

原山人在大片岩石間營造的側柏林,被林業專家稱為“中國北方石灰岩山地模式林分”。

《守望原山》:聽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橫跨30多公里的原山林場,滿目青翠、流水潺潺。山上的一草一木,無不凝結著第一代林場人的心血。20多年,原山人艱苦奮鬥,用青春和生命書寫了我國北方石灰岩山地荒山變林海的綠色傳奇,讓昔日的這片荒山禿嶺,變成了如今的綠水青山。

孫建博的選擇

1996年,時任原山林場下屬企業陶瓷批發公司總經理的孫建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買全國賣全國”的經營格局,讓他在全國陶瓷行業小有名氣。

孫建博讀書時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因身體殘疾,幾年內都沒找到工作。1981年,當地政府安排孫建博進入博山區民政局下屬福利工廠,成為了一名正式職工。由於工作出色,他還當上了局機關的團支部書記。1986年,孫建博辭職“下海”,來到了原山林場下屬的陶瓷批發公司,只用了幾年的時間,把一個瀕臨破產的陶瓷門市部,做成了江北最大的陶瓷批發公司之一。

這天,淄博市林業局局長找到孫建博,說出了想讓孫建博出任原山林場場長的想法。然而回應他的是孫建博長久的沉默。

孫建博的反應在他的意料之中。因為當時的原山林場,是一個負債4000多萬元的“爛攤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對國有林場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原山林場作為首批試點單位,開始走向市場,探索“以副養林”的路子,先後藉助銀行貸款開辦了木工廠、奶牛場、印刷廠等副業產業。但由於管理不善等原因,林場副業經營並不成功,發展陷入困境。

一邊是紅紅火火的陶瓷生意,一邊是沉重的債務和400多人的吃飯問題。那天晚上,孫建博徹夜未眠。

幾天後,孫建博給出了答覆,他願意出任原山林場場長。孫建博說,我從小是殘疾人,那個時候殘疾人是就不了業的,我的工作是組織給我安排的,是黨和社會關愛的結果。現在組織上遇到了困難,叫誰來接這個攤子?就叫黨員幹部啊,我就是黨員啊。

1996年12月31日,孫建博走馬上任原山林場場長。

上任第一個月,孫建博把自己的家當貼進了林場,甚至以個人名義向朋友借錢來發放林場職工的工資。

為了摸清林場情況,孫建博拖著一條病腿爬遍了林場所有山頭,走遍了所有的營林區,他在深山老林和護林員們交談,第一代原山人艱苦造林護林的故事給了他深深的震撼。

孫建博一次又一次上山,一次又一次去看第一代原山人栽種的側柏樹。側柏樹既耐旱又抗風寒,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它都能生長。在孫建博看來,側柏樹代表了原山務林人的形象。他對它們充滿了敬畏,不僅是對育林人、護林人的敬畏,更是對自然、對生態的敬畏。

1997年,原山林場在山東省國有林場中,第一個停止了商業性採伐。這一年,孫建博提出“三三一”工作制,林場所有機關人員三天辦公、三天參加造林勞動、一天休息。他打破大鍋飯,對宜林地實行分段承包,極大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短短几年間,原山森林覆蓋率由82。39%提高到94。4%,上百種鳥類在這裡安家。森林植被使這裡的年降雨量比城市和平原高15%以上,而且呈逐年增長態勢。

孫建博說,從天上看是林海,在林子裡看是石海,看到的每一棵樹都是護林員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石頭上種樹,那是有多麼不容易啊。保護好這片生態,就是我的使命。我們“原山”這兩個字的寓意,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原山”這兩個字,從辭典裡、辭海里一查,解釋得很多,對我們原山人來說,原山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寓意。這就是我的理解。

《守望原山》:聽孫建博講述原山人如何用汗水澆灌奇蹟

森林是原山林場的立場之本,也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本。

如何既保護好這片森林又能讓原山人過上好日子,是孫建博日夜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守著這片森林,就是捧著一個金飯碗。孫建博下定了“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的決心,不僅要讓職工們吃上飯、吃好飯,還要讓這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