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由 伏裡土陶非遺傳承 發表于 藝術2022-10-03
簡介燒窯一般是大半工和採泥匠兩人完成,從點火開始,匠人和輪腿子就回作坊接著製作陶坯去了

輪製陶器什麼時候

伏裡村製陶作業一般由匠人、輪腿子、大半工和踩泥四位工匠組成一個組。

訪及魯南各地,各製陶村也大多是四人組成的。也有極少數是三人組,如魯南地區的西山亭村就是如此。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伏裡製陶匠人四人組的具體分工是:

匠人:坐輪和裝窯。主要負責陶器的拉坯成形。這個“輪”就是製陶快輪,伏裡的輪製陶器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輪腿子:專管蹬輪、揉泥條大底。這是個技術活,需要眼、手、腳協調配合,好的輪腿匠人與坐輪匠人會配合得天衣無縫、製陶如行雲流水一般。快輪主要靠人力蹬踩或者匠人用木棒驅動旋轉。

大半工:專管伺弄匠人們製出來陶坯的涼曬,負責整個燒窯的活計。

踩泥:專職供給制陶用泥,空閒裡幫大半工涼曬陶坯,配合替換大半工燒窯和採土場曬土。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工匠們都是自願組合成夥,按照一般規矩,首先要找作坊主、場地。作坊主(俗稱東家)在開工之前,先要宴請夥計四人一桌酒飯,意在合作愉快。雖然說是四人一組,加上東家的抽份子,實是五人合夥的買賣。

做陶場所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拾掇場地、備土、檢修製陶輪具、扎草把子堵門窗等準備工作。作坊屋主提供運土的車具、掃帚、灰籃子、具緒及冬日取暖的柴草等。其它用具由匠人們自備。

幾間窯屋搭配一口窯,都是約定俗成的,各個窯屋按照先後有序燒窯。

備土地點經地主同意之後,踩泥匠人就去那裡開出一塊土塘,剝去表層土,在上邊整平一塊涼曬場地,翻甩一窯做陶用土,涼曬至幹。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經過四人的有序配合,大約半個月左右,製作的陶坯數量就可以裝滿一窯了。

燒窯是製陶的關鍵環節。一大早,夥計們把陶坯全都運出來,擺放在窯的周圍,目的是讓陶坯水分晾曬到最乾的程度。一窯能裝多少陶坯,大的小的各多少個,匠人們心中都有數。如果估算不準,剩餘的陶坯就不能再回作坊屋(因為一回潮,陶坯就會壞掉)。

如遇天氣潮溼,口小肚大的罐子之類,就得人工煽風,幫助驅散潮氣。不然的話,潮氣會把罐子鼓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罐子之類的小口大肚陶器一般都擺放在樹蔭晾曬,根據天氣情況,一般晾曬一段時間,還要挨個轉換一下方位,讓太陽再照一下另一面,以免出現鼓破的現象。

燒窯的技術要求更高,從點火到滅火,其過程主要憑經驗豐富的燒窯人眼看、耳聽、鼻嗅來調節,不容閃失。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晚清之前,伏里人都是用乾草、秫秸、木柴燒窯。後來棗莊出了煤,人們把小火到中火用煤來燒,大火再用柴燒,據說這一改進,工匠們費了不少心思。其做法是:在爐條上先篷滿陶片,陶片上鋪上紫,在窯口處留出一小片區域點火,從點大到封火一般是一天一夜的時間,春秋時節短一點,冬天時間長一點。燒窯一般是大半工和採泥匠兩人完成,從點火開始,匠人和輪腿子就回作坊接著製作陶坯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坐輪的匠人用的輪錐需要去鐵匠那裡打製,這是不要錢的。如果鐵匠不知,硬要錢,製陶工匠可以砸了鐵匠的用具砧子尾巴,這個規矩約定成俗,也不知何時立下的規矩。究其歷史,傳說開天闢地之時,製陶工匠與鐵匠是同門,師父是太上老君。學成之後,鐵、木、石匠、混瓦匠成了人們最受青睞的行當。百姓很器重他們,時間長了他們就變得霸道傲慢起來,就連吃飯的菜品都不能是單數,還必須得上座。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製陶傳統!

而製陶工匠學成之後,因心地善良、樂善好施,留叫花子住熱窯,而且叫花子們的討飯用具用多少,只管拿,還不用付錢。

陶匠也看不慣那些霸傲的鐵匠們,太上老君得知此事,師傅自然向著製陶工匠,批評了鐵匠,並定下一條規矩,鐵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用陶器要付錢,而製陶工匠到鐵匠那裡打製輪錐不用付錢,如果硬要,製陶工匠就可以砸掉鐵匠的砧子尾巴。同時還規定,叫花子在集市上也不準向賣陶人乞討。

1964年冬天,滕縣東部的羊莊集上就出現了叫花子向伏裡村賣陶人乞討的事,賣陶人甘志如說,你是跟哪個老師學的?那個花子先是一楞,後明白過來,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紅著臉退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