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嘮叨,說教,發脾氣:為什麼是無效負面的教育方法?

由 守望校園 發表于 藝術2022-09-29
簡介如對孩子考試或作業中出現失誤,經常批評孩子馬虎,會給孩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會影響到他的行為表達,真的變得越來越粗糙

孩子玩遊戲充值的錢可以退嗎怎麼退

嘮叨、說教、發脾氣,因其

簡單

省事

,技術含量低,

成為許多家長最熱衷、也是運用最純熟的教育方法。其共同特點是重複、經常,無效、負面。

1.嘮叨沒有惡意,但卻會干擾孩子的自我發展。

嘮叨沒有惡意,但絕不是愛的表現,而是對

“控制”的不知不覺的上癮。

嘮叨是經常性重複性的

“教育廢話”。嘮叨與其說是無微不至地關懷孩子,不如說是無孔不入地控制著孩子。當它像一根藤一樣附加到孩子身上時,太多的期望加太多的否定,會不斷地干擾孩子的自我體驗,阻礙孩子的心理空間,使孩子變得膽小、自卑、沒有價值感,或者逆反,無法更好地融入環境。例如有的孩子原本對學習感興趣,能自覺地按時完成作業,家長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天天把學習和做作業當成教育大事來抓,併為此不斷地嘮叨,幾年下來,孩子對學習了無興趣,做作業拖拉,學習和作業成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經常性的嘮叨,是一種貼標籤行為,不斷地給孩子帶來負面暗示。其發生的過程幾乎感覺不到,卻會對生命的成長起著抑制作用。它如同一把小刀子,會一點點削去一個人體內的好奇心、自信心、責任感、判斷力等這些正面生長力量。我們會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在什麼事上被嘮叨得越多,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如對孩子考試或作業中出現失誤,經常批評孩子馬虎,會給孩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會影響到他的行為表達,真的變得越來越粗糙。

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為總是被阻攔,被負面評價,他就會處於茫然失措中。年幼的孩子,既要發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壓力,經常處於這種糾結中,本該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會被打亂,無法對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應。

放下焦慮和嘮叨,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更強大,更讓人滿意。

2.講道理表面上顯得站得高看得遠,其實

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

家庭,首先是講情的地方,其次是講理的地方。

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

在成人的邏輯中,兒童是無知、不懂事、不懂道理的;成人則是有知識、有經驗、正確的。所以成人有義務幫助兒童懂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長。因此,現實中有太多的人認為給孩子講道理就是教育。但實際效果是: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解決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

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講道理的人總以為別人需要他這幾句話,其實只是他自己需要。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成人一定要把教育關注點從

“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麼”,關注到後者,才是關注到教育。

行勝於言。道理不是飄浮在事實之上的高貴的空氣,而是潛藏在事情內部的規則和原理。教育學應該是最接地氣的一門學問。育人不能靠說教,關鍵在於

做出行動。想讓孩子懂得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

理。

放下說教,做個

“不講道理”的家長,孩子會越來越自律懂事。

2.

脾氣的本質是恨意,

發脾氣會教育出一個順從而自卑的人。

蒙臺梭利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脾氣很差的人,童年往往有兩個特徵:一是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發脾氣表達的是一種恨意,

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淺。

一個缺少愛、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孩子,會花費很多精力去獲取成年人的關注,來滿足父母的心理需求,這種額外的精力則會耗散孩子發展自我的心理能量。

杜威說過:

“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兒童由於年幼和背景知識不足,各種“過失”行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家長不體恤孩子的幼小,動輒發脾氣對孩子的過失表示出不滿,會給孩子帶來擾亂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延宕他的成長。

兒童的性情是向成人習得的,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又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態度。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從父母那裡複製、收集、儲存、交換資訊的過程。

孩子的狀態是成年人內心狀態的映象,成年人內心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忠實地表現出那個樣子。

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孩子會將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帶入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互動模式當中。

父母因情緒而產生的行為常常被孩子習得,或者成為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考量標準:

父母吵架動粗,孩子緊張恐懼

父母頹廢抱怨,孩子消極抑鬱

父母指責批評,孩子自卑懷疑

父母言行偏激,孩子價值偏離

……

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是本領。

在不適當的時候,一個響亮而憤怒的聲音

往往

會將恐懼永遠地刻在孩子的心上。

相反,

好情緒,是聰明父母的準則

:不指責抱怨,只為家庭共同願景;不咆哮怒吼,衝突也會春風化雨;不冷漠壓抑,積極對話解決問題。

沒脾氣才會有教育

控制小情緒,溫柔地擁抱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

用賞識的目光滋養

孩子

就是

賜福給孩子

嘮叨,說教,發脾氣:為什麼是無效負面的教育方法?

推薦文章

  • 海綿寶寶為了幫助別人放派大星鴿子,這下派大星真的生氣了

    海綿寶寶很快帶上他出門,路上遇到一個路人甲需要幫忙,海綿寶寶回答你自己沒有手嗎,偶遇蝦霸請求幫自己擦防曬油,他回答你再怎麼擦也是一身肥肉,過馬路碰到需要幫助的奶奶他惡狠狠的說,這麼大的人了不會過馬路就在家待著,路過珊迪家珊迪讓他幫忙測試新產...

  • 大米除了煮飯,還能這樣做,香甜酥脆,孩子一塊不夠吃!

    這道紅糖米糕也是非常適合小孩子吃的,因為它不是用白糖做的,所以吃了不會咳嗽,而且自己製作的乾淨又衛生,真的是非常好吃呢,家裡有孩子的可以做給孩子吃當小零食,讓孩子也嘗一下你童年的味道,相信她會很喜歡的,你在小時候吃過米糕嗎...

  • 詩書合璧——溥儒《行書四條屏》欣賞|伯瀚2022秋拍

    詩書合璧——溥儒《行書四條屏》欣賞|伯瀚2022秋拍溥儒早年經歷滿清滅亡後的家道中落和顛沛流離,其終身遠離政治,畢生主要精力用於詩書畫的創作,形成了灑脫、無爭、空靈的文人精神,這在其詩詞、書法及繪畫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