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由 冀韻 發表于 藝術2021-06-12
簡介耳熟能詳的一些唐代詩人,比如劉長卿,杜甫,張養浩,韓愈等都出生於河北,還有愛吃肘子的蘇軾的埋骨之地也是河北

滌瑕盪垢清朝班是什麼生肖

河北背靠太行山,腳臨黃河水,東有渤海遙望,此依山傍水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正所謂人傑地靈,有很多青史留名的才子詩人出自這片肥沃的土地。耳熟能詳的一些唐代詩人,比如劉長卿,杜甫,張養浩,韓愈等都出生於河北,還有愛吃肘子的蘇軾的埋骨之地也是河北。恰逢中秋佳節,月亮就變成了,或寄託哀思,或嘆息人生的物件。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借月寄愁思

唐代詩人柳長卿一生在宦海沉浮,幾經貶斥下獄,甚至最後還死於上任隨州刺史的路上。他的詩文優秀卻佈滿愁苦。正值中秋,正在行船柳長卿對月感懷,我觀他所作《江中對月》,內有無盡孤寂。“空洲夕煙斂,望月秋江裡。歷歷沙上人,月中孤渡水”。詩人看得到煙霧瀰漫的遠方,看得到江水倒影中的自己,看得到船隻孤單的前行,卻看不到前路的希望,這中秋愈來愈悲涼。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在別人歡度佳節的時光裡,同樣悲憤提筆寫詩的是唐朝的韓愈。韓愈的官路生涯也是艱難,也許越是聰慧的人,越是難以享受簡單平凡的快樂。我從他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感受到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和友人月下獨酌,看得到“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他眼中的月亮盪漾著美麗的光暈,什麼雲霧,什麼銀河在這一刻都看不到。清風徐徐,但湖水平靜如初,就像他們兩人的日子,表面平靜實則危險重重。他蒙受冤屈卻敢怒不敢言“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這般鬱郁不得志,再遙想這段日子“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燻腥臊”,就忍不住淚流滿面。只能喝一杯清酒,感嘆“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認了這命罷了。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望月嘆人生

蘇軾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也許源於他天生豁達的心。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可與語人無二三,我發現了蘇軾的《秋見月和子由》中寄情明月,向朋友訴說情緒。在月亮剛剛過山頭之時,蘇軾就注意到了月光的非凡,他道“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他覺得再美麗的辭藻用來形容月光之飄逸也不過分“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月光在夜幕掩映之下如潰奔的濤水般四散開來。接下來他的比喻暗藏著玄機“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問這明月是天空的眸子,誰能不停地擦拭,讓他不蒙塵?這清澈的感覺,讓他“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蘇軾看美景悟人生,而杜甫觀月明,卻尤惦記萬千蒼生。在杜甫躲避蜀亂的時候,正值中秋,我感到這一首《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寫滿了月色,思鄉和憂民。美景尤新,看“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那巫山上的月盤,那明鏡裡的光影,那家鄉的桂花,那月宮中的兔兒,在中秋之夜都顯得格外美好。月光傾盆,照亮天地間,只見“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但不能忽略的是“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那兵營裡士兵,那火光裡的漢家軍營,緊緊牽扯著他的心。

在河之北,花好月圓亦不忘憂國思家

我想,這些詩人眼中的中秋之月有著特有的時代感,也正所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那羈旅漂泊的苦味,漂泊無依的情感,無處還鄉的淒涼,避亂生涯的愁悶,還有那普天下在戰亂中背井離鄉的勞苦大眾,這些詩人的偉大就是憂己卻更憂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