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由 鷺客社 發表于 農業2021-12-16
簡介閩南人的“福氣”概念: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利益這裡我要談談閩南人(河洛人)的福氣概念

閩南人為什麼這麼強悍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什麼是福氣? 用閩南人的思維來講,就是心有神靈,鄰有鄉黨,家有大厝、身有厚養。

“ 河洛人”是傳承中原古語的航海族群

記得小時候,總是聽見小鎮的客家人,把本地的閩南人稱為“河洛人”,把閩南話稱為“河洛話”。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念大學時,才知道”河洛“的意思,才明白,

這“河洛人”真不簡單,竟是一支充滿活力的跨國航海族群,其分佈地竟覆蓋了包括中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在內的廣袤地區,遠遠超越了“閩之南部”的範疇。

更令人讚歎的是,“河洛人”掌握著通向中國文明縱深的語言工具,因其話語中儲存了大量的中原古語,這可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存。正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指出的:“語言是一種集體的歷史遺產,是長期相沿的社會習慣的產物。”類似的文化遺存,還有源於唐宋被稱為音樂活化石的南音。再比如,前陣子盛傳的海南經典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其實就是一首典型的河洛話民歌。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這些講中原古語的“河洛人”的海上移民,可能比想象中的要早得多。即使從宋元算起,迄今至少也持續了上千年,其航海能力絕不亞於地理大發現時期進行全球擴張的西歐人。如果不是明清兩朝長時間實施了與歷史潮流相背的閉關鎖國政策,以西歐人為主角的全球殖民史可能會改寫,“河洛人”的福船很可能會赫然出現在西歐的海岸線上,至少東西方的社會發展會因海上貿易之路的通暢而保持高度同步。往事不可追,儘管明清屢屢關閉國門,敢於犯禁的“河洛”移民還是衝破了重重封鎖,源源不斷地湧入東南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過臺灣,下南洋,成為“河洛”有雄心的窮人鹹魚翻身、出人頭地的終南捷徑。東南亞的河洛人在吸納原住民文化的同時,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質,保留了對祖國的記憶與情感,其佼佼者不少成為當地的精英。

近代以來,透過海船、批館、水客、錢莊、學校等涉僑事物,東南亞河洛移民點與原鄉之間,形成了血濃於水、互相呼應的密切關係。

閩南人的“福氣”概念: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利益

這裡我要談談閩南人(河洛人)的福氣概念。

閩南的福氣概念,是理解閩南人精神世界的一個核心入口。眾所周知,閩南人有著舉世聞名的拼搏精神。一首《愛拼才會贏》的歌,把這種拼搏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一代代閩南人如此打拼,如此刻苦,甚至不惜九死一生,漂洋過海?

我想,應該是對福氣的強烈渴望。“福氣”這兩個字,是閩南話中最接近幸福的字眼,是閩南話中除了“愛拼才會贏”之外最為熱門的名詞之一。閩南人讚許過上好日子的人,總是習慣於說:“汝真有福氣”。

這福氣,不是虛榮,不是烏托邦,也不是來世夢想,而是一種“利”,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利益。

它是墨家所稱的“義即是利”的“利”,也是英國思想家邊沁所稱的功利主義的“利”,一種以效用最大化為訴求的幸福理想,是一種與經商、航海的族群特徵相契合,使人無比熱衷、成果亦無以倫比的俗世目標。—— 這正是一艘艘海船滿載著希望不滅的勇士遠離故土,隱辱負重,尋找新大陸的偉大驅動力。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什麼是福氣? 用閩南人的思維來講,就是心有神靈,鄰有鄉黨,家有大厝、身有厚養。

從信仰看,閩南人非常成功地構建了多元化實用型泛神體系。除了諸多世界級宗教,各類民間信仰應有盡有,包容並蓄。幾乎是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幾乎是所有需要佑護的領域都有專門的功能神。

走在閩南的傳統村落裡,就如同走在神靈的世界裡。

與之相配套的,還有形形色色、數不勝數的厭勝物。有人稱閩南為東南佛國,我看應該稱為東南神國。在中國,如此堅信“頭上三尺有神明”的地方,也只有閩南人了。這種基於實用多元包容的多神信仰體系,使閩南人比較不易於盲從某種單獨的信仰體系,也比較不易於陷入狹隘片面的宗教狂熱。

從宗族看,早期的閩南宗族起到了鄉村自治組織的作用,也起到了名門世族身份 的識別作用。宗祠、燈號、對聯、暗語、族譜、家訓、社樹、神廟、祭祀 …… 閩南 的宗族組織,具有異常嚴密、異常繁冗的系統設計。

如此處心積慮、深謀遠算地維繫一個宗族的親情,這不由讓人想起封建時代的名門世族,讓人想起一個歷史名詞——“衣冠南渡”。

僅僅一支單獨的宗族,力量還是有限的,不少並存的宗族之間還會結成大型約盟。我老家便有一種叫“八約”的約盟,平時各約輪流值守,遇到入侵時,各宗族依約定團結一致,抵禦外敵。如果打死人必須賠款,則各家各戶平攤費用。與此類約盟有關的,便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閩南大械鬥。械鬥多以宗族或約盟為單位,雖有殘酷的一面,但也反映出宗族力量對所屬族人在現實中具有的強大庇保作用。

宗族與約盟的強大,甚至影響到閩南民居的一般形態。由於具有相對安全的社會生存環境,閩南民居大多采用官式大厝這種舒適且講究的合院式民居。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也只是在村莊裡建設一兩座公用的逃難城堡,這些城堡主要是為了防禦而蓋,不像客家地區的土樓,同時兼顧生活與防禦兩種功能。因為民風強悍,且深受海外文明的影響,閩南的皇權意識有所削弱,自明代起色彩鮮豔的紅磚厝漸漸成為民居的主流。我們看到的紅磚厝大多是三間開的大厝。我在這樣的大厝中小住過多次,非常宜居。

藏風得水,有天有地,光線充足,庭中還可培植花草,閉上門,就是一處小小的桃花源。

但熱情的閩南人往往喜歡門戶大開,特別是夜晚,燈火通明,大人呼朋喚友,泡壺好茶,談天說皇帝,共度時光;孩子們則在天井中天真爛漫,自由嬉戲。這種感覺是溫暖的,喜歡暖色調的閩南人本身也是溫暖的。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就飲食而言,閩南人更是有福。靠

山吃山珍,靠海吃海味。森林與大海是他們取之不絕的天賜糧倉,要麼向山要糧,要麼以海為田,食域極為寬廣。譬如朱家麟博士在《廈門吃海記》中描寫的苔滸,有的地方把它當“災害”,閩南人卻把它和進春捲或米粿裡,成為美味的特色小吃;樣子可怕的沙蟲,有人硬把它做成果凍般可口的土筍凍;醬油是閩南人的最愛,閩南人不只是喜歡用它來做醬油水菜譜,不少人還習慣於就著它吃荔枝,龍眼、芒果什麼的。哦,閩南人還特別喜歡吃地瓜粥,我個人就覺得,地瓜粥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佳餚,而大家知道,地瓜是非常好種的。閩南人在吃的方面真是上天的寵兒,可以理解,為何每逢亂世,總是有很多人遠道而來,要知道,閩南歷史上可一直都是瘴癘流行、猛虎出沒。食物豐富,易生存,可能才是移民青睞的最大理由。

與吃飯上的豪放相比,在喝茶方面,閩南人卻顯得極為婉約。

很少有人喝茶像北方人一樣牛飲。茶杯總是做得小小的。最小的,可能只有虎標萬金油盒子那麼大。這茶是需要細細品嚐的,故稱功夫茶。功夫茶講究的是清閒,強調的是香型,要求的是手勤。有意思的是,因著喝茶的需要,竟還催生了大量的茶配 —— 可稱閩南式甜點。也不知為何,這些甜得發膩,不討人喜歡的茶配就著茶湯細嚼起來時,口感竟變得極為溫潤。像平凡而淺薄的白皮餅,即使泡個剛燒的開水,都可以提供給病人食用。故在以前,母親從老家來廈門看我時,還經常會帶點地道店家的白皮餅。

閩南人就是這樣,出了門,則拼命般的去闖蕩,去奮鬥,歸來時卻喜歡閒閒地呆在大厝裡泡壺好茶。風也罷,雨也罷,都在茶香瀰漫的小小茶杯裡慢慢淡去。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畢業,原空軍少校,現廈門翔安區勞動監察、鷺客社創辦人

推薦文章